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学人书架|我所阅读的其实是时间本身(2)

2018-12-27 09:50:38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对早期中国改革开放影响很大的,大概就是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而这也导致该学派频繁被批评。科尔奈可以说是哺育了整整一代早期改革开放时期活跃的经济学家。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平等问题。也正是这一背景, 阿马蒂亚·森的著作开始备受关注。彼时我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教研室任教。最早接触森的著作是他的 《以自由看待发展》和《贫困与饥荒》。森被称作经济学家的良心,始终关心人类发展难题。通过对印度和孟加拉等地进行实地研究,森发现贫困的根源在于穷人缺乏必要的权利,也就是说穷人面临着选择的约束和分配机制上的劣势。这一发现几乎颠覆了人们通常对贫困的认知。因为在常人看来,贫困当然是缺钱或缺少物质,或者缺乏教育,或者是缺少人力资本,或者因为懒惰等等。但森认为这些都是表面因素,真正的因素在于穷人的权利是不完整的。有效地反贫困需要首先需要解决穷人的权利缺失问题。比如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并非仅仅着眼于改善农村教育状况,而是赋予留守儿童完整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流动需要伴随着相关儿童教育的城镇化问题。森的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的不平等可能非常重要。

经济学人书架|我所阅读的其实是时间本身

说到城镇化,就不得不想起农村。我自己出生在安徽南部县城绩溪的一个小山村,小山村的变迁实际上就是整个中国的变迁缩影。小的时候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才慢慢好起来。村里的人开始外出打工,成为城镇化过程中流动的劳动人口中的一份子。现在村子富裕了很多,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人情味淡了。以前读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就觉得是写自己家乡的。可能同是江南,社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江村经济》这部著作深刻描绘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家族、村落、权威、生产、贸易、亲缘等种种特征。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并非亲缘关系,也并非一个个的村落空间,而是个体,以及个体为轴心所形成了社会网络,后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把这个网络概括为“差序格局”。这个差序格局是说,传统乡土社会其实是个人按照亲疏关系形成一个圈圈,构成关系层级,这个关系层级也就是个体眼中的人际网络,个体总是按照这个差序格局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比如家和村之间,家优先;村和乡之间,乡优先。如此类推。这可以看作是传统乡土社会独特的介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某种结构。这一结构和流动性差的社会是匹配的。而一旦劳动力开始流动,个体卷入市场机制的洪流,差序格局就被打破,而新的社会网络结构还没有形成,这就导致转型过程当中的惶恐和无助。人情冷暖,可能不过是社会重构的一个个片段而已。

经济学人书架|我所阅读的其实是时间本身

费孝通先生的早期研究也可以看作是后来经济社会学的先期成果之一。 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种情形,在一个社会中,经济行为是嵌入在一组社会网络当中的,从而看似个体的经济行动实际上可能是某些社会结构所决定。不过和纯粹的社会决定论不同,格兰诺维特显然试图将个体行为和社会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这本书中所描述的画面想象成一张渔网,网上镶嵌着一条条鱼,看似渔网决定了鱼的命运,实则鱼也在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有些鱼奋力挣脱了,从而恢复了自由。而另一些鱼则无力挣脱,只能被渔网束缚。在格兰诺维特的镶嵌理论当中,个体在社会网中互动,既受制于社会网本身,也在努力施展自身的能力。这种理论试图打破过去单纯的个体主义分析范式和社会决定论范式,并重新诠释社会中组织的性质。和新制度学派不同,格兰诺维特更重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社会结构对组织的影响。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论文集,反复品味,受益良多。想想看,改革开放初始,仅仅让劳动力流动起来,许多人便如鱼得水,社会的进步有时候就这么简单。

经济学人书架|我所阅读的其实是时间本身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