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11月30日至12月1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2008年G20机制因国际金融危机从“财长会机制”升格为“领导人峰会机制”,备受全球瞩目。
本次峰会同样引发万众瞩目,并非时空的特殊性,而是因为特殊时期G20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全球关注度甚至远超2008年首次峰会。
峰会总体释放了积极信号
本次峰会聚焦“未来的工作”、“为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的食品未来”和“性别回归主流战略”等四大主题,主要讨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和气候变化等重要议题,并发表了题为《共同推动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报。
峰会前,国际社会对峰会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要达成令各方满意的成果将很难,较大可能达成内容非常框架性的成果或一份意义不大的短篇幅公报,也许仅发表主席国声明,甚至认为G20机制将被边缘化,最终走向“衰落”;同时,还认为就气候变化、移民、钢铁、贸易和多边主义等焦点议题不会达成实质性成果。
一方面,从历次G20峰会看,小国作为主席国引领议题能力一般不太强,从目前日本作为“三驾马车”已开始深度介入议题设置可见一斑。另一方面,贸易和投资议题是近期全球分歧的集中爆发领域,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至今仍未发布公报,本身就说明各方就贸易和投资议题依然存在严重分歧。
然而,经G20各方努力,峰会总体释放了积极信号并达成较多务实成果,就世界经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等重要议题基本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