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危机反思录|咆哮的二十年代:繁荣背后的衰败(2)

2018-12-21 09:30:35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战时膨胀的产能遇上骤然减少的需求,结果可想而知。1921年的农产品价格下跌到了战争时期(1919年)的60%,并且在整个二十年代都保持低位徘徊。1929年的股市崩盘和随后的信贷紧缩则更加令农业雪上加霜。1933年的农产品价格仅为1913年的63%,这种状况直到罗斯福新政时期才逐步改善。

经营规模的膨胀速度明显慢了下来。1924年与1919年相比,农场土地的总面积仅仅增加了3%。1919到1929这十年间,农业产量仅增加了12%。

农业土地的价格也迅速滑落,全国农业土地总价格从1920年的790亿元下降到1927年则仅为580亿元。农业的萧条,再加上发达地区就业岗位和生活方式的吸引,农业人口平均每年流失60万人口。农场主为此不得不提高农业工人的工资。

多方面的因素令很多农庄撂荒,成为草地和林区。整个农业领域并没有在繁荣中获得任何红利。更为可悲的是,越是农产品价格下降,为了获得更多盈利,农场主反而更倾向于增加产量,这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的生产过剩局面。

无尽的债务

整个二十年代,悬在农场主头上的一把利刃是是持续累积的债务负担。

战争时期为了购买土地而签订的长期贷款合同在农产品价格暴跌之后不断压垮一座又一座农场。1920年,农场的破产率为6.4%;而到了1924-1926年间,则有多达17.7%的农场破产。

与此同时,土地价格的下降形成的抵押物贬值则逼迫着农场主不得不借新债换旧债来支撑运转。债务循环形成的债务累积,不断增加着农场主们的负担。受此影响,从1920年到1928年,在农场大量破产的背景下,农业抵押贷款总量却增加了二十多亿美元。

大量的小型乡村储蓄银行曾经是农场主们的财神爷,而在这一时期却变得面目可憎了起来。为了催收贷款,他们用尽一切办法,令农场主整日惶恐。有时候,贷款的催收员像侦探一样在集市或农场附近埋伏,一旦有人购买了农产品,他们就冲上前去拿走客户的货款。即便是农场主没有逾期,新的贷款发放时,银行也想尽办法以各种名目克扣一部分费用。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