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教育改革须深刻了解人的需求,制订好供给方案(4)

2018-11-28 09:27:07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而好未来2003年创立,2010年登陆美国纽交所,2013年集团正式更名好未来,并升级原有业务,2016年在富豪榜上微笑。与教改的时间轴几乎如出一辙,不能说只是巧合。

事实上,2005年,教育部前部长何东昌就上书中央,指出“新课改”的失败。而在激烈的讨论中,新高考改革恐怕也并未能够取得当初预计的目标。

当所谓素质教育变成新的应试内容,学生们从来无法“快乐”,只是将更多的教育责任从学校推让了出去,把家长也拉进了教育工作者的事业里。他们面对昂贵、繁杂却真的能够弥补学校因政策要求不能够、不愿意提供的教学时,只能五味杂陈,一方面压力山大,另一方面感激涕零,因为没有这些机构压力会更大。

教育改革的现实性

知识不等同于素质,但认为知识不是素质的一部分,则大错特错。不断削减各类基础课程的分量、份额,难道能够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不允许上课教,大家只能课下学。不允许考试难,拉不开距离,只能靠人人去学奥数等来附加出考量因素。资源如此紧张,遴选时竞争多么激烈,表面上的减负,负担怎么可能减得掉?

而所谓“素质”考核真的到位吗?吹拉弹唱是素质,洗衣做饭是不是素质?做航模是素质,放牛羊是不是素质?八面玲珑会十门外语是素质,凿壁偷光能照顾卧病家人是不是素质?

快乐是素质,苦难是不是素质?素质能让人快乐,还是素质会让人无所适从?

何况,即使参照国外,好大学从不是“宽进严出”,而是“严进严出”,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从来都不止是“快乐”而已。有些发达国家在低年级的教育比较松散,但他们很快分层,由于国家基础条件较好,即使学业不甚如意,生活仍然可以保持相当水平。如果多年后学渣幡然悔悟醍醐灌顶,亦有许多机会重新回炉再造。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教育之路是许多中低收入家庭不多的向上途径,片面追求所谓“素质教育”,只会损害中低收入家庭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由于将课内工作推向课外,造成了极大的教育不公,会产生“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困境。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