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治疗》(Molecular Therapy)在线发表了上海科技大学黄行许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见桥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碱基编辑器技术成功纠正了人类胚胎中的马凡综合症(Marfan syndrome)的致病突变。
马凡综合征这一疾病由法国医生Antoine Marfan最先报告,并因此命名。患病特征为四肢、手指、脚趾细长不均匀,又被称为“蜘蛛人”。这种疾病几乎可以影响身体的任何部位,从松弛的关节、弱视到心脏壁上危及生命的裂缝。
全球每5000人中就有1人患有马凡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在30-50岁之间死于心血管疾病。目前,马凡综合征尚无特效药,主要通过手术纠正病变减轻症状,但费用昂贵且不能根治。
具体来说,该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15号染色体上FBN1基因(编码原纤维蛋白1)中单个碱基突变(腺嘌呤A突变为鸟嘌呤G)引起。当FBN1基因发生突变时,人体骨骼中的软质部分,即弹性纤维蛋白数量就会比正常人少一半,导致骨骼在生长过程中会变得异常长。
此番,黄行许等人选择的“修正”工具并非是典型常用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而是采用了新型的单碱基编辑器BE。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通过碱基编辑技术在人类胚胎上纠正遗传疾病的致病突变。
碱基编辑器BE由基因编辑界大牛哈佛大学David Liu实验室在2016年开发。通过在Cas9蛋白上安装大鼠胞苷脱氨酶APOBEC1,Cas9的“剪刀”功能消失,不再切割DNA双链,但仍能结合目标DNA片段,同时能将胞嘧啶C转化为尿嘧啶U。之后,再通过第三种蛋白,让细胞启动DNA修复程序,最终使得C-G碱基对替换为T-A碱基对。
如果说CRISPR/Cas9被誉为“基因魔剪”, 碱基编辑器BE则更像是批改单个碱基的带有橡皮擦的铅笔。相对于CRISPR/Cas9,碱基编辑器BE更安全、脱靶效应也更低。
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我国粮食增产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科技进步,常规育种在选育品质、抗病虫和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性状时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日益突出
北京2018年3月27日电 /美通社/ -- 孟山都公司 (NYSE: MON) 与农业初创公司 Pairwise 植物 (Pairwise) 宣布战略合作,借助于基因编辑技术推动农业研发
6月11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同时发表了两篇新成果,给持续受到追捧的“基因魔剪” CRISPR技术泼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