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成功发射幕后:核心产品全自主研制

2018-05-17 16:25:19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李云鹏表示,电机系统的集成化实现了火箭的配套设备数量大幅减少.整个系统规模,包括火箭上电气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电缆网规模也大大降低。一方面,这直接降低了配套成本,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运载能力。此外,电机的集成化也简化了整个试验周期,包括占用发射场的时间资源也会减少,这三点对于商业化运行的火箭非常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李云鹏还提到,此次发射的火箭上还搭载验证无线收发技术,主要是为将来做无线火箭做准备,“现在火箭上信号传输主要还是通过有线模式,我们想通过这次搭载飞行对这个领域进行一些探索,如果将来能实现这个技术,可以进一步把电机系统的成本重量大幅下降。”

第二点,是火箭上还进行了减阻杆测试。李云鹏介绍,减阻杆主要负责减阻降热,主要在飞行过程中可起到减小阻力、降低热流的作用。目前这个技术在国外一些型号里有过一些应用,但在国内还没有工程应用,因此此次做这个测试,也是相当于对工程效能进行评估,获得一些数据,填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固体发动机:研制周期短、成本低

此次首飞的X系列火箭所搭载的是零壹自研固体火箭发动机。

对此,李云鹏介绍,和液体发动机相比,固体发动机的优势在于使用起来比较简便,对地面依赖比较少,而液体发动机需要加注和大规模的地面系统。此外,相比其他固体发动机,X系列的发动机研制周期更短,成本更低。

如何做到这两点?李玉鹏表示,原因在于公司的研发架构呈扁平化模式,研发部门之间的层级基本没有,基本上都直接对总设计师负责,公司也基本上以设计为主,“去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相当于减少了很多的部门之间的接口,包括管理过程中的上传下达。”第二,是自主化程度高,很多结构都自主设计,这也使得各个技术产品之间互相配合比较有自主权,省去了很多和外部协调的时间。

火箭首飞任务:进行音爆测试、光测和雷测

在火箭总装后,首飞前,火箭经历了总检查的测试,包括模拟飞行总检查、发射流程总检查,箭体进行了热密封,发射台进行了安装和定向。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