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产经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每日优鲜垂危、叮咚买菜历劫,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如何续命?

与每日优鲜相比,叮咚买菜的日子倒不至于这么难过,但其也经历了不少劫难。

今年3月,叮咚买菜曾因前置仓存在用死鱼冒充活鱼等不规范操作被市场监管局约谈并立案调查。叮咚买菜对此发布了致歉说明及整改汇报,称已第一时间暂停涉事站点的运营,并表示公司已组织力量对全国所有前置仓和服务流程进行排查及交叉督查,对现有前置仓监控设备进行硬件升级,实现网络化、可视化、无死角监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进入5月后,叮咚买菜被曝接连撤出了河北唐山、廊坊,天津,安徽滁州、宣城,广东珠海、中山等多个城市的业务。对此,叮咚买菜方面对蓝鲸财经记者回应称,“目前个别站点暂停服务,是公司对部分区域和站点进行的常规优化与调整。”

至于用户账户的充值余额,叮咚买菜方面对记者表示,若账户仍有余额或绿卡会员还未到期,可联系客服协助退款、退卡。

或许是战线的收缩让叮咚买菜有了更多喘息的空间,其8月份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当期总营收为66.34亿元,同比增长42.8%;净亏损同比大幅收窄至3450万元,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甚至实现同比扭亏,上半年盈利2060万元。

到了10月,叮咚买菜继续收缩战线,悄然撤出厦门,被外界视为牺牲规模换利润的举措。对此,叮咚买菜方面也表示,这是正常的业务优化和调整,不影响公司的运转和发展。

不过,叮咚买菜最新发布的三季报却透露出营收规模及交易规模同比缩减的苗头。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总营收为59.43亿元,同比下降4%;GMV为65.12亿元,同比下滑7.2%。业内人士表示,2022年叮咚买菜的单季营收增速最多为43%,远远落后于2021年高达111%的增速,意味着其已陷入增长瓶颈。

一个向好趋势是,叮咚买菜距离扭亏的日子似乎越来越近了。财报显示,其Q3净亏损3.45亿元,Non-GAAP净亏损为2.85亿元,虽然仍未扭亏,但亏损额同比均有大幅减亏。叮咚买菜首席执行官梁昌霖预计,公司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基本实现Non-GAAP口径的盈亏平衡。

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该如何续命?

在每日优鲜爆雷前,其首创的前置仓模式一度引领行业,成为其吸引资本关注的重要筹码。可是,同样倚重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显露疲态后,这样的“巧合”让人不禁怀疑,前置仓模式还能否禁得住考验。

所谓的前置仓模式,是指区别于传统仓库远离最终消费人群,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的模式。前置仓一般是租赁社区底商或小型仓库(200~500平米),密集构建在社区周边(一般为3公里内),将生鲜、快消品直接存储其中,然后由骑手负责最后一公里配送到消费者家中,主要满足中高线城市消费者对便利(快)、健康(好)的生鲜食杂需求。

从成本角度看,前置仓模式由于需要自建多个仓库,并匹配较强的冷链物流运输能力,显然属于重资产、重运营的模式,因而背负着较高的履约费用。而这种模式在发展初期需要开拓市场并教育客户,往往还需要通过投放广告、持续补贴等方式获客引流,因此在高额履约费用之外还面临着不小的销售和营销费用。

东北证券曾对前置仓做过费用测算,在不考虑产品从产地到达前置仓的运输成本的前提下,一间300平方米的标准前置仓,在客单价60元、单日订单量600-1400情况下,单笔订单的前置仓履约费用在10-13元/单左右;这是传统中心仓电商的3倍,平台型电商的2倍,社区团购的6倍。

具体到平台上,每日优鲜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至2020年,其履约费用分别为12.39亿元、18.33亿元、15.77亿元,占当期总营收的34.9%、30.6%、25.7%。同一时期,每日优鲜净亏损额分别为22.32亿元、29.1亿元、16.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68亿元,其高额的履约成本被视为公司连年亏损的主因之一。

如今,每日优鲜命悬一线,外界对于前置仓模式未来在生鲜电商领域是否还走得通的探讨,开始围绕着叮咚买菜来进行。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前置仓模式可以更低成本地满足用户在生鲜品类的即时消费需求,未来将与社区团购模式、到家平台模式、线下超市等业态长期共存,服务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对叮咚买菜来说,继续降本增效,提高利润直至实现全面盈利是关键。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每日优鲜被逼入绝境后,压力来到了同样采用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这边。加上生鲜赛道竞争环伺,拼多多、阿里、美团旗下拥有多多买菜、淘鲜达、盒马、美团优选等,挤压了叮咚买菜的生存空间,而其无论是资金还是流量等资源都与上述竞争者存在明显差距。

因此,在她看来,对于叮咚买菜来说,烧钱终究是“双刃剑”,还是要回归到商业本质,做好产品与服务,实现“自我造血”。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热点推送

本周关注

MORE

    产业研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