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海18万亿元国资是长期资本供给的源泉(4)

2018-02-28 09:35:3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可望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目前资本市场对国资国企改革保持谨慎乐观,谨慎是因为之前资本市场服务于国企解困、圈钱的阴影仍在,国企一股独大扭曲价值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乐观是投资者对此轮混改乐见其成。

事实上,国资国企改革是价值链的全程运作,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国有控参股上市公司的价值可望不断提升。从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到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多元化,从经营团队持股、员工持股,到优化国有持股比例,从IPO、定增到收购兼并、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无不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动力引擎。此外,国资国企通过证券化进入高度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后,不应再强化股权的国有属性,不应在经济活动中被特别保护。

改革进行时

国资国企改革大幕已经开启。

十九大前夕,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约780亿元人民币交易对价上演了一幕大戏。联通混改展现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气势与决心,信号非常明确,具有风向标意义,标志着混改大时代的开启。随后召开的十九大则为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明晰了战略路径。

把视线拉回上海。在当前背景下,坐拥18万亿元国资的上海,完全可以落子国资国企改革,构筑上海发展战略优势,来引领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

首先思想要再解放。

不少人至今还在唏嘘叹息过去20年里上海品牌大面积消失或惨淡经营:1995年首批荣获“上海名牌”的152个品牌,20多年间已消失50多个,目前幸存的品牌也大多是明日黄花。我认为需要深思的是: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应当怎样推进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对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可见,不改革才是最大的国资流失,改革才是对国资最好的保护。应当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有些认识根深蒂固,往往因为担心国资流失而讳疾忌医,结果形式上守住了国资,最终导致存量国资不断缩水,出现令人心痛的“冰棍效应”。这是国有经济中大量沉淀资产、低效资产、僵尸企业的成因。

同时要走出“程序”怪圈。国资国企改革要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要讲程序、讲规范,这是刚性要求。但也不能一讲程序、规范,就固步自封举步不前。程序是为改革发展服务的,当程序影响效率就要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应当改变程序至上,避免唯程序主义。此外,还要有改革的容错机制,解放“紧箍咒”,切实解决基层改革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