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澳大利亚造?太贵了养不起!70年的汽车制造业已清零(3)

2017-10-26 09:23:2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霍顿巅峰时期曾占据澳大利亚市场50%的份额。“我之前在这里工作了七八年,霍顿的工作生活已经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Mashell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于2015年离开了霍顿,“确实不太高兴,虽然我离开了(霍顿),但是我至今还开着霍顿的车,这代表了一种情怀。”他补充道。

曾经繁忙的生产线。

急转直下

从辉煌到走下坡路,霍顿的挣扎困厄也必然有迹可循。

早在2013年底,通用就宣布了霍顿将于2017年在澳彻底停产的消息。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Tony Abbott)称当天为澳大利亚制造业的“最黑暗的一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一项名为“巴顿汽车计划(The Button car plan,即汽车产业发展计划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的政策打开了澳大利亚汽车制造的潘多拉魔盒。当时随着日系品牌竞争力的逐渐强大,澳政府本欲通过降低汽车关税,换取在澳大利亚设厂的日系车企加强与霍顿的合作,从而提升澳大利亚汽车竞争力。

但事不如人愿。人们很快发现,随着澳大利亚制造成本的一路走高,反而通过进口渠道向澳大利亚输出的产品竞争力更强,外资车企纷纷撤退,转移至成本更加低廉的新兴市场。据悉,日产和三菱分别于1990年和2008年关闭了澳大利亚生产线。

张鹏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澳大利亚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有霍顿、福特及凯美瑞(丰田)是本地生产,其他全部来自于进口。

陨落至此,但潘多拉魔盒的连锁效应还在继续。外资生产线的撤出,导致澳大利亚汽车业相关岗位的缩减,失业工人则大量涌向霍顿。为了保证足够的工作岗位,霍顿决定扩大生产。另一方面,霍顿进行了资本重组,分为“霍顿汽车公司”以及“霍顿发动机公司”。

很快,不堪重负的霍顿开始丧失自主研发能力,逐渐沦为一家贴牌车企。以1982年霍顿发布的Camira车型为例,其累计亏损5亿澳元,7年之后就草草停产。

2003年,霍顿占据已久的澳大利亚本土销量冠军最终还是被丰田夺去。至此,霍顿汽车便正式走向衰落。其年报显示,2012年至2014年,霍顿分别巨亏1.53亿美元、5.54亿美元和2.55亿美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