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双顺差”难以延续

2017-09-26 20:45:0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其次,汇率市场化成为“双顺差”解题关键。

从全球经验看,汇率市场化不足与“双顺差”格局的联系得到了普遍验证。在汇率市场化的国家中,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虽然出现过短期“双顺差”,但均能迅速回归“一顺一逆”的稳态,调整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学术研究亦表明,“双顺差”现象主要出现在非浮动汇率制的经济体中。从近年动态看,汇率机制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不断增强。2012年,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年度逆差,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美元阶段性冲高,暂时抑制了原有汇率机制下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但是,由于汇率市场化改革未能及时跟进,2013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不仅旋即回归,其规模更达到历史新高。2012年至今,“其他投资差额”逐步取代“直接投资差额”,成为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主要部分(图1)。不同于直接投资,货币、存款、贷款等其他投资流动更为灵活,对汇率信号更加敏感。因此,对于“双顺差”问题,较之于经济结构等超长期影响因素,汇率机制的相对重要性持续上升,在中长期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8·11”汇改推动“双顺差”格局之变。

从汇率机制的关键症结入手,“8·11”汇改从两个层面击破了“双顺差”的机制基础。其一,“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形成机制逐步确立,人民币汇率结束单边升值模式,转而围绕均衡水平进行有弹性的双向波动,汇率的单边预期和投机压力得到大幅控制。其二,汇改以来,深港通、债券通相继落地,银行间债券、外汇市场的开放持续升级,通过深化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加快了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从效果看,由于汇率机制的桎梏被清除,2014年开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趋势,并非像2012年那样昙花一现,而是在“8·11”汇改后得到巩固,并延续到了2016年末,创下1985年以来的最长记录。

汇率调整引致“双顺差”短暂重现

“8·11”汇改后,随着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趋近均衡汇率,资本和金融账户也在顺差、逆差的交替中实现动态平衡。在调整过程中,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的强劲反弹,短暂引致了“双顺差”的重现,同时也决定了本次“双顺差”难以延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