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巴曙松:债券通推动了哪些环节的金融制度创新(2)

2017-06-30 10:04:2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016年人民币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占比为10.92%,这就为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资产带来新的参与主体和资本流量,也相应提升了全球市场对人民币作为全球投资及储备货币的认受性,无论是官方层面还是私人投资层面,都可以促进国际机构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但是,无论是从人民币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是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占比等,迄今为止都远远低于10.92%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下一步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发展国际投资者可以投资的、多样化的人民币计价的离岸与在岸的金融资产,而债券市场开放将是其中最为关键性的环节之一。

二、与已成功运行的沪港通、深港通一样,债券通的制度设计实现了以更低的制度成本、更高的市场效率,将国际惯例与中国债市的有效对接。

在目前的金融监管框架下,中国主要有三条途径供境外投资者进入境内债券市场,分别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计划、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以及三类合资格机构直接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计划。与这些现有渠道相比,债券通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同时又在哪些环节回应了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的期待呢?

(一)交易前:市场准入与并行通道

目前债券通的境外参与者与已有渠道的投资者范围一致,参照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3号公告,以注重资产配置需求为主的央行类机构和中长期投资者为主要参与者,体现出中国稳步持续推进人民币在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的战略,同时在市场准入、备案程序、资格审核等方面,为长期资本流入中国债券市场提供了新的选择,开辟了便捷的渠道。如果说现有的各种渠道主要能满足外国央行和大型机构投资中国债市的需求的话,债券通的制度设计,则可以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希望投资中国债市、但是可能又不愿意承担过高参与成本的中小投资者,或者说,在债券通的投资渠道下,境外投资者不必对中国债市的交易结算制度以及各项法律法规制度有很深入的了解,只需沿用目前熟悉的交易与结算方式,这就降低了外资参与中国债市的门槛,使得债券通对于海外的中小机构投资者来说是更为“用户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