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民谣推手卢中强,用小众好音乐对抗审丑时代(4)

2017-05-30 11:40:1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2016年底,卢中强和最早合作的一批音乐人聚会,合计了一下他们的年收入,加起来差不多得有两千万。“这个时代,对于音乐人来说好了很多,虽然从根本上还没有形成对好创作的打赏模式,但是慢慢地,游戏规则都会建立起来,对真正有才华的创作人的激励机制也会慢慢好起来,但一定不是当下,还要等。”

音乐的新的可能

在前不久一次关于音乐产业的论坛上,卢中强曾经这样形容民谣的火爆:“整个音乐的制造流程是一个减分的制作流程,沉淀出来的一些demo比较粗糙,原发性反而显得比较有质感,所以民谣的胜利更多是demo的胜利。”换言之,音乐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是极其稀缺的。

从唱片时代走过来,卢中强认为音乐行业用“不堪”这个词来形容,已经快15年了。“从盗版开始,到免费MP3,音乐被互联网彻底剥夺了它的仪式感,它唾手可得。从磁带的时代开始,到后来听唱片,攒一个月的零用钱买一张CD,连歌词内页都舍不得丢掉,一直翻,甚至会抄下它的歌词。现在,随便打开任何一个网站,想听啥听啥。”

另一方面,听音乐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场景化,从纯粹的欣赏和聆听变成一种伴随性地可有可无的背景声。“比如在工作的环境觉得太安静了,想要点声响,它缺乏跟你真正的通过仪式感而获得的,灵魂上深层次的真正互动。”

被互联网剥夺了仪式感的音乐产业,多年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变现模式不清晰、源头反哺模式不清晰,从业人员挣不着钱,各个细分环节精英大量流失。见证过华语流行乐坛最后的辉煌,卢中强太明白一首好歌诞生的所必备的条件——制作人、统筹,词曲作者、编曲、乐手,前期录音师、后期混音师,这些环节都需要旗鼓相当的优秀人才,缺少任意一环,都是减分。

“这是一个泛娱乐时代,特别‘泛’,泛到一定地步的时候,说得狠一点,是比较审丑和反智的。比如喊麦、神曲、广场舞……这些东西有大量的拥趸和大量的消费人群。我怎么往这个市场切呢,我切不进去,我只能干我自己喜欢的事儿。”比如“民谣在路上”的全国巡演,今年“十三月”又陆续签了晓月老板、苏紫旭等十组民谣新人,寻找和挖掘新的可能,再比如他近两年花大量心血投入的“新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