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丝绸之路一万里,六千里在中亚,中心则在敦煌(3)

2017-05-26 10:04:31      参与评论()人

5月20日接受采访的那个深夜,毛铭恰好身在敦煌。刚刚结束一天的忙碌,她来到敦煌研究院附近的宾馆,与记者通起了电话。那家宾馆,住客很少,可能因为她活泼爽朗的个性,那里的服务员对她特别友好。每天夜晚毛铭回到房间时,研究院的食堂大都已经关门了,服务员就会熬上一锅小米粥给她。那天采访到一半时,屋子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后来毛铭嚼着西瓜告诉记者,一位多次到访敦煌的上海姑娘看过毛铭的书,得知她就住在隔壁,便送了一个西瓜和四个李子过来。她颇为兴奋地告诉记者,敦煌研究院即将成立一个新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研究领域便是——“一带一路”。

译者毛铭在布哈拉古城

对话毛铭

如果中亚五国是扇面,扇骨的轴心就在敦煌

第一财经:你曾经是一名记者,为什么会去搞粟特考古?

毛铭:我原来是做记者的,曾经给新疆《丝路游》做过编辑,也在《佛教文化》、《法音》工作过。但是我更喜欢画画,喜欢美和华丽的东西。我的粟特学研究,主要以壁画和佛寺为主。当时敦煌壁画、九色鹿动画片对我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东西。

从厦门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做了几年记者,我就到伯明翰艺术学院读硕士,当时学的是博物馆设计。之后又到伦敦大学学习艺术考古。在考古队里,我也只是一个打酱油的小鬼,队长让我挖哪里,我就挖哪里。我对文献和墓葬其实并不感兴趣,而是以研究和解读图像为主,可以说,我的长处就在于此。在做记者的时候,我就知道,很多学问不一定向教授学。我时常会向当地老乡学习,他们讲的故事蕴含着很多信息,对我很有意义。当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别人会觉得,我讲的东西都挺鲜活的。

第一财经:这些书出版以后,你认识的这些学者看到他们的书了吗?

毛铭:这些文章原先都是不成书的,是他们十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论文。他们看到了以后很高兴,他们也想不到在中国有人会把自己的文章做成书。

第一财经:中古时期,粟特商队经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经济往来。他们活跃的汉唐时期,也是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阶段。中国与粟特联系最早可以上溯至何时,又在何时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