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丝绸之路一万里,六千里在中亚,中心则在敦煌(6)

2017-05-26 10:04:31      参与评论()人

毛铭:国外的研究,除了中亚本地,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学者之外,主要有两大基础。一个是语言学基础,比如对中古波斯语、大夏铭文、拜火教经典这方面的解读,是国外一批学者的强项。这方面,中国学者普遍比较弱,在语言的掌握方面肯定不如许多海外学者。海外学者的研究肯定不是以出土文献为主。

另一个是考古学基础。自1970年代,法国人就开始组织考古队到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去发掘了。1989年,法国考古学家葛乐耐就去那里一点点学习考古。他从一个门外汉进入这个领域,30年来,也逐渐被国际考古学界承认了。意大利原来有波斯学传统,罗马大学的学生都会到中亚、西亚考古场地做发掘。意大利还有几个团队分别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做考古。

俄罗斯是老牌的中亚学重镇。他们的研究已经持续了100年,几代学者持续不断地在中亚考古场地做研究。俄罗斯本就与中亚连为一体,在语言、历史、图像学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优势。他们的学者也具有非常独到的眼光。前苏联考古学家浦加琴科娃被誉为中亚考古之母,她在阿富汗境内做了多年考古研究,之后便留在了乌兹别克斯坦。1978年,前苏联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Viktor Sarianidi)在阿富汗北部的6座古墓中发现两万多件大夏金器,成为中亚场地上的重要考古发现。第二代考古学家,瑞德维拉扎是《张骞探险的佛国:贵霜大夏考古》的作者,他在玄奘之路上做了很多佛寺的考古发掘。这次翻译的6位学者大都对图像有许多复原和解读,他们结合考古实物与史料来做研究,以图证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中亚学研究也十分繁荣。他们曾在伊朗考古,那里的文物与正仓院有关。他们也在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先后开展工作。不光是考古,在日本,研究中亚学的学者也为数不少,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但2000年之后,可能因为日本经济不如从前,资金削减,这个领域的发展也相对沉寂了。

第一财经:说说你眼下所在的敦煌,对于粟特人而言,敦煌的意义是什么?

毛铭:我可以这样比喻,如果中亚五国是扇面,扇骨的轴心就在敦煌。长安和洛阳是不能直接指挥西域的,敦煌就相当于汉唐的海关,朝廷的重要指令、文书都是通过敦煌颁布实施。敦煌是给粟特人发“签证”的地方。那时候的粟特人迁徙,经过敦煌,就来到了汉文化的地面,需要使用中文,也会被编入户籍,定下姓氏。今天姓石、姓安的人的祖先都是那时在敦煌定下的姓,来自石国的姓“石”,来自安国的则姓“安”。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yicai.com。

首页上一页...345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