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走向高收入国家 中国需克服两大瓶颈(4)

2017-04-11 20:41:5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四是国产品牌崛起。以国产品牌手机、汽车为代表的大类制造业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国产汽车品牌的快速崛起。乘用车市场当中,上升最快的是SUV汽车,2016年国产品牌在SUV销量前十名的排行榜当中占据半壁江山,2017年前两个月国产品牌在SUV销量前十名中占了八名。之所以强调汽车,一方面是因为一部汽车需要大概1万个零部件,是工业化能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10万元以内的中低端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更广泛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

中国能够在高度开放的竞争环境下,生产出有世界竞争力的家用电器、手机、汽车、机械设备以及其他众多中间投入品。很难想象这样的国家不是中等发达程度的工业化国家,不会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6年中国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即以前所称的GNP)达到14450美元,Lavopa和Szirmai两位教授给出的高收入门槛是15000美元,中国已非常接近高收入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经Atlas方法调整的市场汇率计算,2016年中国人均GNI为8450美元,高收入门槛是12476美元。假设高收入门槛每年增长1.9%,中国人均GNI年均增长6.3%,那么可在2025年达到高收入门槛。如果考虑到增长过程中的汇率升值,则可能更早几年达到高收入门槛。

走向高收入的焦虑

工业化带来了收入提高,是实实在在的福利改善。随着收入提高突破8000~10000国际元的门槛值,对家用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增长逐步放慢。电视、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依次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的前十年达到高点,之后持续下降。截至目前,除了汽车的需求收入弹性还大于1,其他产品都在0.2~0.5间,即便是汽车的需求收入弹性也在下降通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