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他们花了15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3)

2017-03-24 11:59:2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第一财经:良渚是古国时代前段(距今5300年-4300年)的文明发展最高代表。伴随着它的衰落,中原文明逐渐增强,辐射周围。关于它由盛而衰的过程,它为何没有能够继续它的优势,考古学家是否已有一些推论?

王巍: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长江中下游环境变化,地下水位上升。良渚的繁荣是基于发达的稻作农业上的,在它的繁盛时期,很多沼泽地都是它的水田。对于这一点,我们发现了很多例证。此后,海平面上升,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洪患。原来的农田成了沼泽,农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发现,到了良渚晚期,禾本科花草就明显减少了。这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体现。大约在4300年前后,确实有气候异常波动的阶段。但是,这种气候波动对黄河流域的影响远远比对长江流域以及淮河流域的影响小。

第一财经: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考古学家提出了其他观点。比如,有学者认为:良渚本身并不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文化,那里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氛,这种宗教和礼制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让社会僵化。对此,你怎么看?

王巍:确实是有这种观点,有观点认为,良渚宗教色彩浓厚,而中原文化相对较为世俗。这确实是一部分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良渚宗教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玉琮等礼器的制作上,但也并没有像玛雅人那样修建声势浩大的大型宗教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农业是基础,这个基础动摇了,社会的发展也就受到阻滞。当然,如玛雅文明一样,越是天灾频繁,当地的宗教色彩越是浓厚,当地人会在祭祀上花费大量时间。所以,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农业发展和环境的问题上。

第一财经:在你看来,最近5年中,对大家认识早期文明有重要突破的遗址有哪些?

王巍:石峁古城是最近发现确认的。原来我们认为北方地区是陶寺遗址比较重要,但没有想到陕北地区会有那么大的一个集团,而且它不是一处遗址,而是一群聚落。年代大约距今4200年到4000年之间。这个聚落的存续时间虽然不长,但它非常强大,强大到他最后把陶寺遗址的这个族群消灭了。这也是个神秘的聚落,在文献和古史传说中,我们找不到这个它的存在。但是这个聚落改变了中原的格局,最起码没有让“尧”这个系统再延续下去。

良渚水坝系统的发现和外城的确认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成果。原来我们认为外城大小300万平方米,现在看来是8平方公里。这样看来,良渚古城的工程量就更大了。良渚古城是我们一直重点考察的遗址。目前中心聚落工作做得很充分,但是次级中心还有待于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搞明白它整个金字塔形的社会体系的总体情况。

石家河遗址,25年前就开始发掘了,当时发现了一座120万平方米的古城。最近,人们在古城之内又发现了一个谭家岭古城,这个古城时间更早,大约在距今4700年-4500年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政治中心。石家河遗址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那里出土了近万件陶塑,比如小人、动物,其中埋葬,应该和祭祀有关,还有双鱼、双头的形象。这个文化中,神像的文化很发达,而且很多形象似乎在《山海经》中找到类似形象的描述。

文明的标准

第一财经:“中华民族”与“中国”都是近代以来提出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与“古史辨派”对上古史的推翻又几乎处于同时。一方面是新文化运动中历史学家对文献中上古史的质疑,另一方面,现代考古学则开始着手重建这段历史。当我们在以考古学为切入点探寻文明源头的时候,我们所指“中华文明”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