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电商为什么打不垮便利店?一家“极客”便利店这样诞生(2)

2017-06-29 15:05:50      参与评论()人

见福便利店没有计算过投入和到店取包裹者的转化率,张利觉得与网上昂贵的引流费相比,免费提供寄存包裹的服务体现了便利店的便民精神,也给店面带来客群。“电商的出现对大卖场产生冲击,对便利店反而是有益的,便利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增强自身的管理吧”,张利向记者总结。

640.jpg
郎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潘育新对此有相同的看法:“电商最核心的利器是价格战以及物流快递到家服务,便利店最核心的价值部分是方便、快捷和及时,消费随机。任何一个消费者在饿了渴了的时候,并不能通过电商来马上解决这些问题。”

最厉害的是,随着电商的发展,移动支付早已走到线下,以及快速物流,各大便利店很早把这些部分打通,“支付、物流、到家加的服务反而会让便利店的服务会变得更立体。”潘育新向品途商业评论分析。

“眼一睁,十万元没了”

创办见福便利店前,张利从事啤酒批发,一次,客户请他去美国看NBA,初次接触到美国的街边有很多“小店”,随后,他到日本考察了便利店的标杆企业——7-Eleven。2003年,张利的批发事业遇到了瓶颈,一直谋求转型。2005年,他在厦门大学学习MBA课程,接触到了“微笑曲线”理论。

至此,对于转型,他有了新认识——想要跳出加工制造的瓶颈,要么往上游走,要么往下游的零售去。“没有太多调研,傻乎乎地跟进来”,张利回忆。

便利店,英文简称CVS(Convenience Store),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它的兴起国外,缘于超市的大型化与郊外化,作为补充出现。192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上世纪70年代7-Eleven被引入日本。

中国本土的便利店形态早于超市的发展,以上海的“百式便利店”为代表,诞生于1993年3月,是目前国内零售业界公认最早的、较具现代特征的便利店。2001年时,由于罗森、7-Eleven进入中国,一举改变了当时上海便利店的竞争格局。

2005年的厦门也有便利店,主要经营者为中国台湾人。张利起初认为,小店投资小,见效快,甚至还有些看不起,因为此前的批发业务一单交易量和利润都还算可观。但很快,他发现,便利店不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