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产经 > 正文

为何这一轮特色小镇热潮广东输给了浙江?(6)

2017-06-08 15:41:33      参与评论()人

  陈南江:有一套《国家特色小镇认定标准》,已经做了官方解读。我理解住建部的本意是,要抓产业集聚。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同一个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里,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就容易打通,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形成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就更明显,招聘、研发也更容易。不过,这只是“定性”,没有量化的标准。特色小镇是在相互比较中产生的,而不是拿一个绝对的标尺来衡量。

  第一批入选的小镇,也不是每个都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只是抢了“先机”,估计后面的评选,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门槛也会越来越高。

  做足准备、迎合政府的小镇,会更有机会。比如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这些年作为欠发达的地方,党政领导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向上面要政策。他们在组织申报材料、掌握最新政策动向方面,能力很强。比如之前雁洋镇拿到全省唯二的一笔3亿元资金,建设旅游产业园,就是经历了激烈的PK,从准备材料到市长演讲,从放PPT的节奏到如何回答提问,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几乎可称得上无懈可击。

  特色小镇也一样,要按照申报条件,列举自身的特色,有怎样的基础,如何规划,资金使用方案是怎样的,招商引资后会起到什么效果,带动多少人就业,会有多少税收,形成怎样的社会效益,等等。

  但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税收也不是就业,而是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有多大可能做起来。至于GDP这些数字,是没办法准确预估的。

  还有一点,之前拿到过其他相关“牌子”的小镇,可能更容易审批通过。因为在各部门看来,这个小镇是被鉴定过的,有权威机构为之背书的,那么支持这个小镇的话,不仅心里“有底”一点,引起的争议也会少一点。而且对于小镇而言,即使没有“明”的优惠政策,也可以拿着这个“牌子”去找各部门寻求支持,比如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土地指标,等等,项目也会好运作一些。

  见地君:看来,企业和政府之间,仍然存在微妙的“博弈”。

  陈南江:在特色小镇开发过程中,企业和政府也都需要各负风险。

  比如,各省市对单次建设用地的出让面积有一定限制,尤其是居住用地,像广西南宁不能超过300亩,珠三角有的城市可以达到600亩,而浙江湖州每次只能出让100亩。企业规划大面积的小镇,就只能一次一次地去参加公开招拍挂,这样就存在别的企业来竞争的风险。操作手段有很多,但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可以让企业将项目所需的每一块地都拿到手。

关键词: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