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楼市降温、地市火热,谁在高歌猛进?(6)

2017-07-17 17:38:38    智谷趋势  参与评论()人

我们还可以看看大房企的土地购置,就可以更加清晰的预判他们未来的增速。

2013-2015年,前20强房企拿地总金额19837亿元,对应2014-2015年产生销售额合计67192亿元(严格意义上销售与拿地应该有半年至一年的滞后期),相当于每1亿元拿地金额大约可以产生3.4倍的销售额。

今年上半年,前20强房企拿地总额达到6592亿元,对应同期销售额19852亿元,差不多也是3倍,按照上半年销售业绩40%的惯例,预计下半年销售2.97万亿元,全年大约5万亿元,假设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还能增长10%,前20强的市场份额也能占到40%左右,比去年提高约12个百分点。

前20强房企平均拿地销售占比为33.2%,这也是一个非常理想、但略偏保守的数字。

其中,拿地占比超过35%的有10家,未来这些房企的增长一定较快,因为相对激进的拿地策略也反映了管理层激流勇进的心态,并且有较多的土地储备可以支撑其快速开发。拿地占比偏低的房企未来增长或许会放缓,除非它们手上仍有大量土地储备,或者手握现金、伺机等待下半年显然更好的土地市场降温机会。

正如我们所提示的那样,下半年的住房市场存在下行风险,一方面,销售面积增速在逐月下降,预计下半年会降至个位数,这既是调控抑制需求导致客户萎缩,也是土地供应减少导致成交难以回升。另一方面,地市持续高热,地价高企、土拍溢价率不断创出新高,恰如去年一二线热点城市的情景复制,但面粉贵过面包的故事必定不会持久,房企、政府终究都要回归理性。

我们预测,下半年的降价似乎如钱江潮一般昼伏夜行、悄然临近,风险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所关注,相信更多的降价信号弹会接连升空,但令人担心的是政府似乎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和政策准备。

我们所说的降价不仅是政府限价所为,更在于企业自救,中小房企断尾求生、甩货出逃,大房企拦截客户、抢夺市场,在那些房价调控力度过猛、房价上涨过快、客户流失过多的城市可能会率先出现降价。

当然我们不要指望房价会大降,因为“稳定依然压倒一切”,防“大起”与防“大落”同等重要。

05

不论是什么样的市场,无论什么时候,永远都有买房者感到困惑。

有人担心房价会跌,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一次次错过机会,看到调控更紧、房价松动的报道更加纠结。

也有人总想抄底房价,但几乎没人能真正抄底,其实当大家都认为降价15%就是“底”的时候,市场往往在-10%的时候就反转了,因为大家都想趁着-15%未到之前提前下手,结果就没有底了,最终的“底”总是不会按照预期出现。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买房好呢?

关键要看在哪里买房。

如果在一线城市买房,只要调控不放松,随时都是合适的时候。有人说成交量下降是房价下跌的先期信号,但其实成交量下降的背后是需求受限,而且供应减少所导致的。

再反过来想想,如果限价令取消,房价会怎样变化呢?想必答案是不言自喻的。当然,我们可以等等看看,唯一的问题就是想要的房子可能不会一直留在那里等着你。

如果在二线城市买房,就需要看看这个城市房价是否已经增长过快?未来供应是否充足?市场竞争是否将要进入白热化?如果是,就不必着急,这不仅因为房企抢夺客户大战或将一触即发,更因为调控周期不会结束。

去年11月,我们预计调控至少持续18个月,到明年3月两会之后,新一届政府发布施政纲领,调控才有可能调整。

但是现在来看,中央抑制资产泡沫的决心不会改变,“房住不炒”的大政方针不会改变,放松调控将导致市场失控的共识不会改变,再次刺激房地产拉动经济的企图不再成立,房地产或将进入限制性发展周期。

因此调控将延续更长时间,甚至贯穿下一届政府整个任期,当然调控也会让大城市的发展周期更长久。

二线城市分化也很明显,或许判断买不买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只要政府调控没有转向的迹象,限价令就像当年计划经济的双轨制,买房就是赚双轨制的价差。

关键词:高歌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