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央行官员:判断产能是否过剩是一项困难的工作(3)

2017-06-16 15:32:58    中国金融杂志  参与评论()人

政府行政方式对去产能的影响

一个行业的产品供需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段时期供给大于需求,就出现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降;一段时间供给少于需求,则就会出现产能不足,产品价格上升。因此,在一段时期行业供需不平衡是市场经济常有的现象。在短期出现行业供需失衡而未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也常常提出产能过剩的问题。这种情形的出现或是政府部门判断失误,但更多情况下是大型低效企业游说政府部门的结果,结果导致行业受到管制、低效企业得以维持,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例如,2006年相关部委已经认为,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潜藏着产能过剩问题,并出台了多项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花费了巨额的财政资金应对当时的所谓产能过剩问题。但上述多数行业2006年与2016年产销量对比却显示,多数行业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但由于进入这些行业受到管制,缺乏竞争导致低效企业大行其道,产业结构升级进展缓慢。

一些情况下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这被称之为市场失灵。在这种状况下,常常有专家学者认为市场自我化解产能过剩需要的时间长,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政府行政去产能可以更快。这种论调既没有理论支撑,也没有实证支持,在逻辑上也讲不通。在产能过剩已经出现的情况下,无论是市场自身化解过剩产能,还是政府部门参与化解产能,已形成的过剩产能都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固定成本。在产能过剩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需要论证市场自我化解产能过剩与政府通过控制产量、管制价格、给予补贴等行政方式化解产能过剩两种方式的优劣问题。但是,即使行业出现了严重过剩产能情况,政府部门参与行业去产能的负面影响仍不容忽视。

首先,政府部门行政手段去产能改变了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干扰了行业的正常调整,加大了行业供需的波动。在政府行政去产能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预计未来产量减少、价格上涨,单个企业的最佳应对策略是增加产量而不是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减少产量。在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产量的情况下会推升价格,价格上涨会提高原来处于盈亏平衡的企业盈利水平,刺激企业提高产量,导致产量的实际上涨。2016年我国钢铁行业产量增加和价格上涨现象是值得思考的案例。我国钢铁生产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低。这样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只要还存在盈利,企业就有足够的动力增产。受价格下降的影响,社会各方对钢材的下游需求基本上持较为悲观的态度,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在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累计同比是下降的。在相关政府部门行政性方式去产能的背景下,加之受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等需求端的影响,国内钢材供需调整,导致了粗钢等行业的价格与产量双上升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