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央行官员:判断产能是否过剩是一项困难的工作(6)

2017-06-16 15:32:58    中国金融杂志  参与评论()人

市场化方式应对产能过剩是我国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以市场化方式应对产能过剩,才能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升级为市场提供技术新、质量高、服务好的产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只有以市场化方式应对产能过剩,才能通过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整合行业内部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在行业产能过剩特别是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整个行业的结构升级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相关企业可能倒闭、大批人员可能失业,相关资源从一个行业流向另一个行业。这是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其结果就是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

政府部门在应对当前产能过剩中的角色

以钢铁业为例,从产业发展的视角看,河北属于缺水、少矿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钢铁产业,但为什么河北最终发展成为了我国最大的钢铁产地?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产业政策的不恰当干预。例如,宝钢湛江项目和武钢防城港项目,本来有利于改变钢铁产业北重南轻格局,虽然早在2008年就开展前期工作,但迟迟未获批准,直到2012年才取得批文。二是地方政府的放任。地方政府以GDP为导向,对环保不够重视,作为不够,甚至放松环保要求吸引钢铁项目投资,结果是污染成本外部化。河北钢铁企业众多,但除少数大型国企外,其余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民营,产能水平较低,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投入不足,污染成本外部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应对行业产能过剩,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以往情况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和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没有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或越位或缺位,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无法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结果使得钢铁产能大起大落和过剩产能不断反复,同时引起价格暴涨暴跌,陷入产能越去越多的怪圈,难以真正实现过剩产能的淘汰和“僵尸企业”的退出。在应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过程中应重塑政府部门的角色。

首先,要防止政府部门的乱作为。取消政府部门对钢铁行业过多的行政审批权,避免行政性手段资源配置,减少政府部门对钢铁行业的注资、救助等保护性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利用钢铁行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消除钢铁行业过剩产能问题周期性成为政府部门任务的现象。确保政府部门在过剩产能行业寻求财政补贴、财政投入、优惠信贷等方面无所作为,减少各类政府产业基金、亏损补贴等政府投入的资源。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要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在相关政策执行缺少具体法律依据的,要按照已有法律规定执行。政府不遵守法治的典型现象是,在产能不足、价格上升的情况下,降低环保、质量、安全等各种准入;在产能过剩的状况下执行更严格的环保、质量、安全等法律规定。

其次,要防止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政府部门应做好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加强对环保、能耗等的监管执法,用法治化手段引导市场行为,通过成本内化减少外部性,为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条件。在当前钢铁行业去产能过程中,政府要依靠法律、经济和技术手段,如能耗标准、物耗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减少、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没有达标的企业,要督促限期改造,以此淘汰落后产能、高成本企业。(本文为《去产能背景下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一书序言内容)■

首页上一页...345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