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高海红】 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3)

2017-05-27 11:57:56    搜狐媒体平台  参与评论()人

在危机真正发生之时,单个国家政策应对的功效非常有限。然而,G20并未针对资本流动管理的国际合作达成共识。比如,对短期资本征收托宾税,实际上是一个很精妙的设计,因为它并非禁止投机资本流动,而是让投机性流动变得更加昂贵,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减缓短期资本流动来降低全球金融的不稳定性。在全球针对资本流动管理缺乏一致行动的情况下,以危机预防和救助为主要目的的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则变得十分迫切。全球金融安全网由国别政策、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多重组合构成。当出现流动性危机时,一国的外汇储备是最重要的自保来源。当货币危机出现耗竭外汇储备、寻求外部流动性的支持之时,双边货币互换、区域性救助机制以及全球性的多边救助必不可少。目前,IMF拥有4768亿特别提款权的救助额度以及一定数额的新借款安排和双边救助。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局(FSB)也行使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职能。自2008年以来,各国央行签署了70多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涉及50 多个国家。2013年10月,美国、英国、欧元区、瑞士、日本和加拿大签署永久性无限额互换协议(C6)。从2008年至201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新签署和续签了34个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3万多亿元人民币。2014年,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成立的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CRA)拥有1000亿美元的救助额度。区域方面,欧洲国家建立了欧洲稳定机制(EMS),CMIM经过多次扩容,目前拥有2400亿美元的救助能力。

区域流动性机制建设如何服务于亚洲金融稳定

CMIM是目前亚洲区域重要的金融合作平台,是保证亚洲区域金融稳定的唯一的、机制化的、多边性的制度安排。2003年至2004年,成员国对流动救助机制存在的必要性、实施的有效性、与IMF的关系以及亚洲金融合作的路线图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决定将其向前推进。2011年,AMRO正式成立,成为亚洲区域重要的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实体,是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CMIM的主要功能是危机预防、救助支持和补充现有资源。为此,需要强化如下职能。

第一,提高救助贷款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与其他救助资源的协同性。

针对2008年危机,在原有的常备性救助设施(SF)之外,增设新的预防性救助贷款(PL),这一救助设施的设立目的是对处于危机边缘,但宏观经济表现尚好的国家提供援助,强调了机制的预防性功能,提升了机制的适用性。常备性贷款中与IMF条件性挂钩的70%部分的到期期限为1年,可以延续2次,总期限为3年;其他与IMF脱钩的30%部分,其到期期限为6个月。预防性贷款与常备性贷款不可以同时使用,但是如果已经接受预防性贷款的国家出现危机,执董会决策委员会决定是否可以启用常备性贷款来替换预防性贷款。从救助规模来看,CMIM的2400亿美元救助能力需要与其他机制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