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沈南鹏:我们从未有过“帝国”的想法。Don Valentine(红杉创始人)曾说过,投资人一半回报来自你的选择标的,另一半来自投后服务,但他有一点没提,就是投资基金布局的重要性。
在红杉中国成立的两年后,我们就有意识地在构建体系,这不是一个突然开窍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sector expansion(产业扩张)、stage expansion(阶段扩张)和RMB基金(币种扩张)是红杉中国14年来最重要的三个布局。
07、08年,在多数基金都只有TMT团队时,我们就组建了TMT团队、消费团队、工业团队、医疗团队;我们从VC到growth capital也比同期成立的基金都要早,红杉美国从72年成立到96年才有了第一个growth capital,经过了二十年,而我们只用了几年时间。中国的机会是这一时间差别的动因。
红杉全球也一样在布局。今天大家看到印度新经济有起色了,但这个布局我们十年前就做了,东南亚是在五六年以前。
《财经》:是否可以认为,红杉不是一个靠判断力比别人好取胜的基金,而是靠整体打法去取胜的基金。
沈南鹏:如果核心的投资能力没建立,你就想管理的扩张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投资能力意味着在每个关注的领域都有最精英的团队,而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和单个项目的表现,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认知领先。
《财经》:红杉中国成立以来,最难的一年是什么时候?
沈南鹏:2008年。我们在北京开被投企业CEO峰会,不少CEO对行业前景悲观。2010年也很难,我们在北京开LP大会,当时第一个和第二个基金的成绩都没有出来,而我们已经开始做阶段和产业扩张了。LP会上我们遇到了很多的质疑,后来是红杉的品牌和投资人的信任帮助了我们。记忆中那年冬天特别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