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要中国制造不需中国品牌 亚马逊的中国卖家不高兴

2019-03-13 17:08:30    PingWest品玩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亚马逊的中国卖家不高兴)

亚马逊对中国市场卖家资源的定位,一直就是一个大的代工厂。

亚马逊每年数十亿美元营收来自中国的“中小跨境卖家”——他们已成为这家全球电商巨头最依赖的跨境卖家群体。但是现在,不少中国卖家和亚马逊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他们指责亚马逊使用隐蔽手段侵害他们的利益,“歧视”对待中国卖家。而亚马逊在过去两年针对中国卖家单独设计了一套“惩治”体系,并利用自己对平台和规则的掌握,加速收割优质的中国制造资源,壮大自己的自营品牌。在双方的博弈中,中国制造突破过往代工模式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货丢了”

2017年夏天,一款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玩具产品在亚马逊上突然走红。来自中国的薛畅所在的电商公司正是这款玩具最早的一批卖家。

货物供不应求,薛畅立刻开始着手补货。很快,从中国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的新货运送到他们租用的亚马逊美国仓库。亚马逊告知,货物已完成清点。

这样的流程每天都在发生。数以万计像薛畅一样的中国电商遍布全中国,他们每天通过亚马逊把大量货物卖到美国。亚马逊则通过收取佣金、销售提成以及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从他们身上赚取收入。

大多数中国卖家选择的亚马逊FBA服务,卖家的仓储、物流等都由亚马逊承担

但是这一次,事情的进展有所不同。

就在新货即将上架前两天,薛畅在要求亚马逊清点货物时却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亚马逊的邮件。邮件通知他们,这批新货“全部丢失了”。

薛畅和同事瞬间懵了。已经连续加班一周的团队,只能眼巴巴看着销量快速清零。“没有买家会等你,这个爆款从此就与我们无关了。”

而紧接着,更吊诡的事情发生。

就在通知丢货后几天,薛畅发现,一个新的卖家开始售卖同一款产品,而这个卖家正是亚马逊自己——一个亚马逊的自营品牌。他们的售价也比薛畅的售价高出不少,但销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依然热销。

“这之前我们根本没见过亚马逊这家店在卖这款产品。而且这个一直是很小众的产品,哪有那么多工厂马上就能做?”薛畅说。左思右想,他只能想到一种解释:“我们和很多同行都怀疑,这是亚马逊拿走了我们那批货,然后自己来卖。”

令他们产生怀疑的原因,是亚马逊这个平台的模式:亚马逊既是平台方,同时又通过自营品牌在平台上卖货。“亚马逊经常帮助自营打压其他三方卖家,” 薛畅说。

但薛畅无法找到有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而且,亚马逊也早早在平台的规则中写清楚了对“丢货”的处理方式:亚马逊造成的丢货,会全额赔偿。当然,那些已经支付的仓库费用,以及为此批货物付出的广告费用都不会回来。

“丢货这种事情每个中小卖家都遇到过。想想亚马逊的体量,丢货确实不可避免。”在PingWest品玩调查的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十余名卖家中,几乎每个人都对丢货习以为常。

他们认为,“偷货”并不是亚马逊用自营挤压第三方热销产品的最常见方法,他们遇到更多的是“强行回收退货,然后进行跟卖”。

与淘宝不同,亚马逊淡化“店铺”概念而强调“商品”,同一个产品用同一个销售页面(listing),只有卖的最好或权限最高的卖家可以决定listing的内容,并且成为默认卖家,其他卖家则被折叠显示。“跟卖”指的是售卖其他人已经卖的很好的产品,这往往能省去前期的用户培育以及推广成本,是一些小卖家刚开始经营时常用的策略。

亚马逊上一个产品的 listing页面,大多数顾客会直接选择占据了默认购物车(buy box)的商家,而其他卖家会被折叠(右下角的其他卖家)用户需要点击打开名单进行选取,在操作上多了很多成本。(图片来源:跨境电商司机小梁)

关键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