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经频道 > 经济要闻 > 正文

程实:中国经济穿越周期之道︱实话世经(2)

程实:中国经济穿越周期之道︱实话世经(2)
2019-09-23 09:31:01 第一财经

但是,这一体系也逐步暴露出引发房地产市场过热、传统基建效益降低、“挤出”民间投资、抬高地方债务风险等弊端。因此,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减速增质”阶段,财政政策的方法体系开始渐次转变:在调控方法上,重心从财政支出转向财政收入,大规模减税降费升至政策菜单前列;在资金来源上,土地财政渐次淡化,地方政府债务“开正门,堵偏门”;在资金投向上,民生保障和5G、特高压等“新基建”成为重点,而房地产市场逐步退出短期逆周期工具箱。这些转变适时匹配了防范债务风险、提振消费内需和激活微观活力的“增质”需求。

其二,在货币政策方面,为适应改革开放阶段的新变化,货币政策工具因时而制地呈现以下特征:

从外部来看,为了在快速对接国际市场的进程中保持币值稳定、抵御外部风险传导,外汇占款成为货币投放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制约了货币政策独立性。

从内部来看,货币政策工具以粗放式、总量型的数量调控为主,并且价格调控又以直接设定存贷款基准利率为手段,提升了政策干预效力,但是存在政策成本过高、资金流向扭曲、难以精确化调控的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矛盾从总量问题转移至结构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控模式亦顺势而变。

从外部来看,伴随中国国际收支从“双顺差”转变为“资本项目逆差+经常项目顺差收窄”,外汇占款大幅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灵活性增强。同时,得益于2005~2015年的多轮“汇改”,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生冲突舒缓,后者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解放。

从内部来看,央行推出多种创新型工具,利用MLF(中期借贷便利)、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定向再贷款、非对称降息、定向降准等措施,既稳定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亦实现流动性调控的期限精准化和方向精准化。此外,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利率走廊的逐步建立,使央行能够对金融市场风险进行常态化“精确治理”,及时阻断市场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演变。得益于此,中国货币政策的重心从总量调控转向优化市场流动性、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结构布局,有效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