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比如,2018年8月份以来,在公安、海关、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税务部门共计查处虚开企业11.54万户,认定虚开发票639.33万份,涉及税额1129.85亿元;查处“假出口”企业2028户,挽回税款损失140.83亿元。
此外,一些地方挖掘政府存量利益,动用历年结存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收回的各类存量财政资金,增加国企利润上缴额度,使得非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来弥补减税造成的减收。
为了弥补地方减收,今年中央财政也加大了转移支付规模,并加快了拨付进度。地方政府融资的新增债券限额也大幅提高至3万亿元,并给予一定额度再融资债券,帮助地方借新还旧,缓解资金压力。
节流主要是削减不必要的支出。今年各省份都提出过紧日子,至少按5%幅度压减一般性行政开支,继续严控“三公经费”。
比如,山东省级各部门统一按照8%的比例压减业务类项目支出,对绩效评价结果未达到优良等次的项目统一按照10%压减预算规模,取消到期和不急需的项目资金。同时,继续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省级“三公”经费预算连续六年“只减不增”,年均降幅达到14.41%。
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也是目前地方努力的方向。不少省份力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确保将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为了确保减税降费落地,一些省份如重庆已经主动调降收入指标,将年初设定的税收收入7%左右的增速,调减至4%左右,这也有利于财政收支平衡。
各省份最近公开的数据显示,随着减税不断发力,5月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北京、重庆财政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目前至少有10个省份公开了前5个月财政收支数据,其中3地负增长
财政数据往往能折射出经济发展情况,因此备受关注。5月8日,财政部公布了4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总体来看受减税降费影响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下滑,但积极财政政策加码下,财政支出力度较大,支出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