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者和金融稳定的维护者,要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要使命,人民银行必须积极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调控框架。
一方面,要做好货币政策调控工作,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根据经济和物价形势变化,合理调节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不断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积极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也充分证明,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必须从宏观的、逆周期的和防传染的视角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货币政策继续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侧重于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抑制杠杆过度扩张和顺周期行为,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金融调控的第二支柱,与货币政策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从而形成“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准确把握经济脉搏,适时调整货币政策取向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
当前,在内外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审慎和稳健,既要适时适度调整,防止总需求出现短期过快下行,也要防止过度“放水”,固化甚至加剧经济结构扭曲。人民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货币政策的审慎和稳健,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
货币政策走向成为近期市场讨论的热点话题。4月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分别对货币政策走向给出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