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货币政策走向成为近期市场讨论的热点话题。4月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分别对货币政策走向给出了解释。
“央行没有收紧货币政策的意图,也没有放松货币政策的意图。既不希望看到市场流动性短缺,也不希望看到市场流动性泛滥。”刘国强表示,央行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营造有利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货币金融环境。
孙国峰则表示,稳健货币政策总体上力度得当、松紧适度,“原来并没有放松,现在也谈不上收紧。”
时隔不到一个月,央行二度澄清降准传闻。虽然降准未至,央行却相继投放OMO(公开市场操作)、MLF(中期借贷便利)、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工具,业内观点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将重点发力调结构。
民生银行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结构性调整与安排,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预计下阶段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向银行体系注入中长期、低成本的流动性。中长期限流动性的供给不仅有助于破解信贷投放的流动性约束,而且具有较强的预期引导作用。”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称。
实际上,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已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9年3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是10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支持小微经营主体2281万户,杠杆率总体平稳。
“原来并没有放松,现在也谈不上收紧”
多年来,市场习惯于盯住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规模,分析央行政策走向。但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变得审慎克制、降准预期落空,引发了市场关于货币政策收紧的猜想。
数据显示,2019年3月末M2增速为8.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多增部分主要是投向了民营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一季度数据开门红。
刘国强认为,现阶段的货币政策取向是稳健,操作方法是相机抉择、预调微调,操作目标是松紧适度。孙国峰也表示,“应当看到,稳健货币政策总体上力度得当、松紧适度,原来并没有放松,现在也谈不上收紧,始终与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有利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
孙国峰认为,一季度成绩的取得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强化预期引导,提振了各方面信心,扭转了银行、市场和企业风险偏好下降的局面;二是抓准关键环节,针对社会信用收缩的主要矛盾,发挥银行作为货币创造中枢的作用,缓解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采用市场化的手段鼓励银行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政策协调,发挥好货币、财政、监管、产业政策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