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目前,科创板已进入开板的冲刺阶段,外资券商也在积极争取市场份额。尽管在客户网络等方面不及内资券商有本土优势,但在科创板这一市场化“练兵场”下,习惯了海外市场化定价的外资券商或将发挥更大优势。
在近期举行的亚洲首届筑梦+变革|高盛创新峰会期间,高盛高华证券首席执行官朱寒松、高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联席主管蔡卫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他们表示,目前科创板的发行方式、规则和海外比较接近,可能成为中国的“小纳斯达克”。
早前国内主板、中小板公司的发行估值固定,券商所做的更多是做文件、跑批文,而在科创板启动后,券商将在对企业定价、为企业讲故事、发掘国内外投资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海外对于科创企业拥有成熟的估值模式,高盛将把其在海外IPO的经验结合应用到中国来。
外资券商将引入海外经验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通号已在科创板提交申请材料,高盛高华为联席主承销商。中国通号2015年在香港进行IPO,当时高盛也是联席承销商。
事实上,高盛在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上布局已久。在早年大型央企、国企的重组和IPO方面,高盛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发力新经济、发力民营经济”成了近两年高盛在中国的主要战略,早前高盛参与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IPO,未来高盛也表示将继续服务中国民营经济。
一直以来,IPO定价限制过多是A股上市制度的弊端之一。对定价的引导过强,使得A股上市公司的IPO定价普遍偏低,甚至出现“打新”几乎稳赚不赔的怪相。
根据发达市场经验,IPO定价是一个双向询价和沟通的过程,一方是发行主体和中介,包括拟上市公司、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和法律顾问等,另一方是机构投资者,包括各类基金。发行主体在中介特别是投行的协助下,了解机构投资者在不同发行价格下,对上市股票的需求,汇总后结合上市公司情况得出发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