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大剧院建设浪潮背后:文化地标如何避免成为城市负资产?(4)

2019-04-09 10:06:3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中国剧院浪潮下的反思

同样参与邢台大剧院建筑设计竞赛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师胡越,曾设计过不少剧院与体育场馆项目。谈及这几年中国大肆兴建剧院的浪潮,胡越表达着自己的忧虑,“全国主要的省会城市都建了大剧院,但效果都不太好。”

数据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至今,全国各地兴建、改建剧场达到2143家。而投资达数亿元的大剧院,全国已有40多家。大剧院兴建项目越来越多,造型设计也越来越超前,但与此对应的是,全国演出场馆年均演出仅四五十场,相当于很多场馆全年有300多天都在空置。

剧场空置导致数千亿的建设投资变成极大的浪费。胡越认为:“大剧院建好之后,如果没有剧团作为支撑,没有流动性的演出市场,市民没有观看演出的需求,剧院就会变成城市的负资产。一方面每天要投入大量资金去维护,但老百姓又不进去,变成很消极的资产。”

大剧院建设浪潮背后:文化地标如何避免成为城市负资产?

面对中国大剧院建设浪潮下的现实,罗伯尔特认为,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在埃及人均阅读率低下的年代,图书馆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敞开大门,让公众进入,“它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让当地人很自然地接触到图书,把阅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之前,埃及人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开始阅读。”

“剧院这样的观演场所也一样,人们来这里不仅仅是看演出,也是跟人互动的场所。”怎么吸引并留住观众,怎么把大剧院单一的观演功能扩大,是罗伯尔特一直在尝试和努力的。他认为,挪威国家歌剧及芭蕾舞剧院能够将舞美设计制作的流程展现给人们观看,那邢台大剧院的设计同样可以尝试这一点。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