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国这个产业标准全球最严,创新懈怠资本却乐此不疲(3)

2019-03-19 17:06:3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血浆采集基本上只能“自给自足”。

这种状况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兴建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混乱也在这期间产生。有些单采血浆站为了节约成本,将不同人的血液混在同一个离心机离心,再分别将红细胞回输给卖浆者,这便造成了血浆污染。为了牟利,不少血浆站降低成本,出现频采、超采、交叉采集等违规操作,甚至省去一些检测项目,导致艾滋病等烈性传染病的传播。

1996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规定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或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但“血浆经济”的利益诱惑引发的安全问题仍未能杜绝。

2006年4月,卫生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单采血浆站转制工作方案》,要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单采血浆站脱钩,不再设置单采血浆站;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单采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

第一财经1℃记者了解,除了确立供浆关系,还划定了采浆范围。根据《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单采血浆站只能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进行筛查和采集血浆。”

除了单采血浆站的规定,还有对献浆员的要求。2007年《关于实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的通知》指出,原料血浆检疫期规定为不少于90天,即将采集并检测合格的原料血浆放置90天后,经对献浆员的血浆样本再次进行病毒检测并合格后,方可将90天前采集合格的原料血浆投入生产。

“这3个月的‘窗口期标准’,在国外是没有的。这一标准救了很多人的命。”上述投资血液制品上市公司的行业人士告诉1℃记者。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