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姜建清解密商业银行股改史:从“技术破产”到浴火重生,改革永不止步(2)

2019-03-13 09:17:4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因此,金融与财政的分离,改变了以往“大财政、小银行”的模式,国有银行开始成为国民经济改革发展融资的主渠道,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逐渐建立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这是金融业发展的第一次转折。

第二次转折是市场化、法制化改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进步。

20世纪80年代出现两次经济“过热”,1993-1995年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通胀率达到24-25%。面对经济金融过热混乱的形势,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治理整顿金融秩序、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过快增长,从1994年开始相继实施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计划、投资、流通体制和国有企业等领域的大力改革。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房地产业分业经营,银行与各种自办经济实体脱钩。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初步分离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规范金融行为的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相续出台,1996年,国民经济扭转了高通胀局面,物价涨幅回落到较低水平,顺利实现“软着陆”。之后保持了20多年通货膨胀较低水平的宏观金融环境。

在微观金融层面的问题也逐步开始凸显,商业银行贷款成为社会融资主渠道后,不良贷款也伴随出现。从1984年到1990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资产质量下降。大多年份不良率在10%以上,到80年代末期达到15%,到1996年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20%以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央更加高度重视金融风险。1997年底的中央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国家从开始着手重点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一是财政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二是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彻底搞清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底数;三是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和2000年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1.4万亿元(1999年中央财政收入仅1.14万亿元),走出化解国有银行风险的重大一步;四是成立金融党工委,建立国有银行系统党委,屏蔽地方政府对国有银行的不当干预。为之后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做了思想和基础准备。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