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7000万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的经济区,正逐渐走向成熟。
在国务院新闻办2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有力有序地推动。
他举例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发布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也分别介绍了粤港澳三地的相关推进情况。
“规划已经出台,关键看落实。”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央层面已经给了方向、给了政策、给了平台,之后三地如何形成合力?在政策上如何形成共识?如何寻求突破和创新?在项目上如何形成利益协同?这些问题都是要考虑的。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罗文在2月28日的发布会上坦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
“由于市场化程度各不相同,粤港澳三个地区在联动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可预料但不可完全预知的协调成本和推进障碍。”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