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倚重

2019-02-21 09:14:2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共计十一章,四十一小节,两万七千多字,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布局和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也标志着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2+9”个地区各有发展侧重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粤港澳地区已经取得了令人为之刮目的发展,如今仅从经济总量来看,即便相比国际顶尖的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也毫不逊色,加之粤港澳地区地处对外经济贸易的关键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所以其已经具备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布局来看,涉及“2+9”个地区,即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包括深圳市、广州市在内的珠三角九座城市,通过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以完成11个城市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达到粤港澳地区整体发展的目的,并以此辐射周边,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具体而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核心城市的发展各有侧重,将城市优势继续做优做强是发展的原则所在,香港致力于打造“国际大都会”,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和深圳则是“国际大都市”和“创新创意之都”的城市定位。

3年完成目标,时间较紧

从《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来看,发展速度是本次粤港澳规划中一大亮点。《规划纲要》提出,在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到202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规划,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这样的落地见效速度是以往各种规划中比较少见的,要知道,近期目标完成时间的2022年距离今时今日仅有三年的时间,不过在两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也有着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项细化措施,由此可见完成目标的时间设置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切实可行的。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