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柏林电影节助力华语文艺片,市场缝隙里的生存之道(3)

2019-02-20 17:58:5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但在曹柳莺看来,这种丰富的创作样貌和国内市场环境并没有直接关联。在和这些创作者交流中,她发现,很多影片并没有按照市场模式运作,资源和资金和前几年的渠道来源都有所不同。“比如雷磊的《动物方言》是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家庭记忆讲述,它更像是美术馆中的装置艺术;而从拍片背景来看,《动物方言》与法国公司合作,《南屏晚钟》是自编自导,导演的丈夫自己担当摄影师;《春暖花开》是中德合拍片。”

文艺片的市场机会

中国跻身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国内艺术电影生存环境没有变得更好,其中一座大山就是资本压力。在陈凭轩看来,电影市场很大,但是很大部分被烂片分了一杯羹,艺术电影生存空间狭窄,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漫天要价,造成恶性循环。

很多时候,导演不懂如何找钱,更不懂如何花钱,对于真正的新导演来说,拍片步履维艰。资本逐利,有时投机,往往会盯着那些已经成名的导演的新作品。“投资方希望押中艺术商业双赢的影片,看到《路边野餐》那样的文艺佳作,资金大量流入,最后变成花很多钱去实现一个导演的艺术理想。”最终,毕赣的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跨年上映,投资方趋之若鹜,最终票房口碑两极。

制作成本抬高之后,回本压力相应变大。过去,一些大型影视公司操作十多个商业片之后,需要在履历上添一些能够带来名声的文艺片,不考虑成本和亏损,而影视寒流来袭之时,资本收紧了口袋,不再像前两年那么阔绰了。

最近半年,很多小项目因为筹不到钱,无法开机,甚至拍到一半停下来。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不好的消息是另外一些人的好消息。

“现在影视公司的钱确实捂得比较紧,大家都在讨论,影视寒冬会不会导致今年下半年的片荒。但与此同时,比较多的片子在做后期,如果有一个空档,这些片子正好可以填充这个空档,而且没有太多竞争。现在市场瞬息万变,不仅仅和资本有关,和政策关联也很大,大家不太清楚政策导向去哪里,很多人都在观望当中。”曹柳莺说。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