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柏林电影节助力华语文艺片,市场缝隙里的生存之道(2)

2019-02-20 17:58:5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小单元亮点频出

过去30年,柏林电影节对华语电影青眼有加,《红高粱》《喜宴》《香魂女》《图雅的婚事》《白日焰火》相继斩获最高奖项金熊奖。2015年之后,《长江图》《大象席地而坐》《柔情史》《大世界》等影片的入围或得奖,曾引发小范围的关注与热议,但从未如此声势浩大,形成一股势头冲破圈层。

华语文艺片成井喷之势有其偶然,“虽然中国电影市场很大,但艺术电影整体水准还排不到前列。”陈凭轩告诉第一财经。今年柏林电影节特殊背景之一,是执掌近20年的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利克卸任交接,今年的评审团中,朱丽叶·比诺什和影评人贾斯汀·张也比较偏爱中国电影。

制片公司午夜失焦联合创始人曹柳莺,今年是第六次来到柏林电影节,她对今年的主竞赛单元影片多少感到有些失望,“很多片子比较平庸,甚至是差。”与名导新作相比,其他小单元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创作景观更让她印象深刻。

曹柳莺发现,近几年由于国内环境不佳,艺术片创作者寄希望于海外电影节,创作功利心较强。“电影节有自己的一套选片口味,创作者们潜意识地贴近,拍传统现实主义题材,往往呈现‘老少边穷’的景观。”

“以前连看三部都是同一种类型,今年大多是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或者非常勇敢。无论是创作方向还是思维方式都与过去产生很大差异。”曹柳莺向第一财经表示。比如,《再见,南屏晚钟》是同性题材,《漫游》从少女视角和记忆出发,《第一次的离别》聚焦新疆的儿童,《过春天》是硬核风格的青春电影。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