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今年春节超4亿人次出游,资本竞逐下文旅小镇待洗牌(2)

2019-01-31 09:36:0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这个词流行于文旅产业,是2012年左右。

改革开放初始,为大局所需,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但与文化产业类似,旅游业从出生也遇到“为什么干”与“怎么干”的问题,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从战略上明确旅游业的性质和定位。

1981年,第一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出台,明确指出:“旅游业在我国既是经济事业,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国情,日益兴旺发达的中国式的旅游道路,做到政治、经济双丰收。”

在业界看来,虽然定位有双重目标,但也是一次关于产业重要性的精准定位。

正是在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旅游业第一个发展规划,5年后,列入国家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这基本敲定了作为“国民经济一个组成部分”的产业应有的基本政策体制保证,由此,旅游业开始了产业化探索,并随着1992年国家市场机制的完善而转型。

尤其是1998年到2009年期间的“假日制度”的推出,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举措。

“我记得1999年国庆节是第一个黄金周,朋友们都很兴奋,单是旅行计划,就提前了三四个月安排。”回忆起自己那一年回国的短距离旅行,Eliy笑称,尽管去的景点多是人满为患,上个厕所都是问题,但还是快乐更多。

公开数据显示,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自此,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

“这个增速还是引起很大关注的,毕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文娱类、旅行等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却很快。”魏鹏举认为,这也是“口红效应”的一种表现——越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越需要心理慰藉和快乐。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