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岂能一减了之

2019-01-31 09:32:2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证监会“新掌门”甫一上任,就遇本周商誉风暴肆虐A股,多股公告业绩巨亏。如何应对商誉减值这只扑面而来的黑天鹅,如何应对大批A股公司商誉减值导致的业绩巨亏问题,将是新任证监会主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商誉减值导致大批上市公司亏损

本周已有90家公司发布预亏公告,68家亏损超1亿,24家亏损超10亿,9家预亏超20亿元。引爆这波业绩爆雷潮的是ST冠福突然上演业绩大变脸,从预盈转为巨亏20多亿。大幅计提商誉成为业绩亏损的一大原因。数据显示,预亏超过20亿元的9家公司中,8家提及了计提商誉减值。2018年三季报里,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5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上市公司动辄计提十几亿、几十亿的大额商誉,远远超过这些公司上市多年的净利润总和。令投资者气愤的是,上市公司突然计提大额商誉导致业绩巨亏,投资者损失惨重,上市公司变脸最终让投资者埋单,而不少实控人和大股东早已减持套现、金蝉脱壳,拿着几十亿“纾困”资金一边偷着乐去了。那么,到底该如何整治A股泛滥的大额商誉减值?投资者呼吁,不能让上市公司几十亿的商誉减值一减了之,需要出台强有力政策进行综合整治。

目前A股公司大额商誉减值实际上是为前几年疯狂的并购重组还债。始自2014年的疯狂高溢价并购潮带来的万亿商誉,正在成为悬在诸多A股上市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时,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重组,主要动力在“监管套利”,谋取一级半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的估值差价,为了把公司市值做肥做大,然后大举减持股份,而不是为了企业战略和真正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治理盲目跨界并购

前几年的“中国式并购”,主要表现为跟风式热门题材并购、忽悠式重组、业绩承诺对赌、高溢价收购、盲目跨界并购。当这些因素混合为一体,债务违约和商誉减值、业绩崩塌等并购后遗症的爆发就成为必然。也就是说,始于去年的债务违约潮和今年突然爆发的商誉减值导致的业绩巨亏,其根源在于2014年以来的并购重组潮,并购重组一般有三四年的观察期和业绩承诺兑现期。当并购重组的潮水退去,部分企业就成了债务违约和计提大额商誉的裸泳者。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