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1月7日,财政部一则关于“商誉及其减值”议题反馈意见的公开消息,如同寒冬里的“一壶沸水”泼向资本市场,激起各路人马的讨论。根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从1月7日至1月10日中午投资者们通过“上证e互动”、“深交所互动易”两大互动平台向75家A股上市公司追问商誉问题。
上市公司是否有商誉减值风险、这是否会对2018年整体战绩带来冲击,如何化解商誉减值风险、对商誉采取分摊处理是否会对业绩带来影响……投资者们的问题从四面八方而来,其中不乏对高商誉的上市公司进行质疑。75家上市公司回答者还不满1/4,在十几家的回复中“经营良好,无需对商誉进行减值处置”成了标准答案。
三大问题引关注
岁末年初年报出炉前,商誉问题总牵动着资本市场的“心”。2018年11月27日浙商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当前 A 股的商誉规模为 1.45 万亿,同比增长了 15.18%。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为 3.73%,仅比上年同期提升了 0.06%。商誉规模爆发式增长的阶段是在 2015 和 2016 年,商誉规模从 3767.74 亿元上升至 10535.53 亿元,几乎翻了三倍。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也从 1.59%上升至 3.29%。
投资者们在互动平台上的问询和质疑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单个上市公司商誉的多少、当前是否有商誉减值的风险、是否对2018年整体战绩带来冲击以及如何化解商誉减值风险。其二是上市公司对商誉将做减值处理还是分摊处理,若是后者将对上市公司业绩带来何种影响。三是投资者们对上市公司推进的并购项目有所疑虑。
投资者们问及最多的当数第一类问题。
本报讯 9月20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会上表示,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