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距离金融危机已经有十年,经过全球银行业和金融监管者的不懈努力,金融体系已经回到更加安全的正轨上。从数字来看,全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9.8%上升到了2017年的13.2%,而这正是用于衡量银行体系安全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涉及风险的有形普通股权益比率也从2010年的4.6%增加到了2017年的6.2%。
然而,银行业的增长却持续低迷。麦肯锡今日发布的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审视了影响金融业的两股力量:第一是科技及数据的创新,第二是监管乃至更为广义的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也正是这两股力量打开了金融中介市场,新入场者蜂拥而至,包括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专业金融服务提供商、以及科技企业。两股力量相辅相成,将市场结构拉向两端。一端是通过商品化放大规模的重要性,另一端是通过民主化为大大小小的新进入者创造途径。这将重塑金融中介的市场结构,以及银行在该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此外,投资者对银行的种种顾虑也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银行业的估值倍数偏低,而增长动力不足、部分市场不良贷款增多也影响着未来预期。
危机十年后的银行业
过去五年,银行的业绩已经逐步企稳。2012年以来,全球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一直徘徊在8%至9%之间,行业市值也从2010年的5.8万亿美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8.5万亿美元。危机仅仅过去十年,足以证明银行业的复原能力。然而,稳健并不意味着抢眼,就增长而言,银行业的表现持续低迷。过去五年间,行业收入的年增速仅为2%,显著低于5%到6%的历史记录。横向比较,过去数年间银行业的市净率都要低于其他主要行业。
报告指出,全球平均值掩盖了业内的重大趋势。银行规模和资产效率高度相关,但是规模效应因国家和业务模式而异。英国和西欧各大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实现了显著增长,而美国和日本同业却只能面对净资产收益率的下跌。细分市场收入池也发生了结构型的变化,例如收入从卖方到买方的重大转移,此外,由于技术颠覆以及数字企业的大局进军等原因,发达市场银行的市净率多年来首次超过了新兴市场银行。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表示:“我们观察到新兴市场银行的市净率自2010年以来已经跌了一半,其背后有四个主要原因:投资者预计不断攀升的信用损失将导致收益持续下滑;由于与不良贷款相关的风险成本升高,新兴市场银行面临着更高的资本要求;对中国各大银行资产负债表成分的不确定性让投资者产生顾虑;数字化企业和金融科技公司带来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新兴市场的冲击力要远大于发达市场。”
那么,银行能否继续维持自身在金融中介领域的领导地位?报告认为,未来几年复杂的金融中介业务将简化为日常商务与交易、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低接触B2B这三层局面。
日常商务与交易,即存款、支付以及消费信贷等。在该层面,中介几乎不存在,且最终会被嵌入客户的日常数字化生活当中。
第二个层面包含若干产品和服务,如并购、财富管理以及企业贷款。该层面的领导者将会利用人工智能大力强化人际互动,但不会彻底摒弃“真人接触”。
第三个层次为低接触B2B,规模将成为该层面的主要差异化因素,如部分销售和交易,以及部分标准化的理财和资管业务。机构中介业务将实现大幅自动化,由高效、廉价的科技基础设施提供。
科技巨头抢占市场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竞争者都已将目光投向金融中介领域。以消费金融为例,作为银行业增速最快、最具盈利性的细分市场,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竞争者看到了一线希望。报告显示,2016年瑞典专业金融供应商在市场占比从2003年的20%升到60%。这一增长的背后正是金融科技的利用,比如它们采用了BankID等数字化验证方法简化客户注册流程。
在中国支付市场,科技巨头纷纷参战。在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飞速普及,使得阿里、腾讯、平安和百度等科技巨头得以强势进军这一颇具吸引力的市场,尤其在零售支付领域大显身手。报告指出,仅2017年科技企业占据了中国零售支付领域约一半的市场份额,而这一数字在2012年仅为5%。
由此可见,重塑业务模式是必要之举,不单是为了抵御新的竞争压力,也是为了把握住新的机遇。麦肯锡认为,各家银行都必须评估转型对具体业务板块和地区市场的影响,厘清自身的强项和短板,把握未来竞争的真实面貌,从而找准战略核心,做出决定。报告建议了四个战略方向:第一,成为创新型端到端生态圈设计师;第二,成为低成本制造商 ;第三,专注特定业务板块;第四,作为传统银行,对业务进行全面优化与数字化改造。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韩峰表示:“针对以上四大战略,国内银行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生态圈战略尤其值得关注,它无疑是近年来银行布局的关注热点。生态圈战略对银行意义重大,我们预测该战略的成功制定以及全面实施有望帮助银行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提升ROE 2到5个点。此外,由于互联网企业在资本市场估值普遍较高、银行业估值普遍较低,银行向生态圈战略进军也有助于提振资本市场对它们的估值。”
责编:林洁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法院审理查明,该案房东串通他人一房二卖,还依据串通拟定的房屋买卖合同恶意申请仲裁,获得仲裁支持后,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上海一中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