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一位资深企业会计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早前商誉不叫商誉,叫合并价差;早前并购不叫并购,叫收购。
对于中国的会计界和企业界来说,2006年以前的商誉,还属于无形资产,彼时商誉的内涵与现在的商誉内涵不对等。与现行商誉更为对等的,是老会计们熟悉的“合并价差”概念。
彼时会计准则,合并价差作为资产科目,借方余额表示买贵了;贷方余额表示买便宜了。买贵的价差是需要摊销的;但基于会计审慎原则,如果买便宜了,是不能作为利润记账的。
但现行会计准则,买价比账面价值贵了,是商誉,这是A股常态。但是买价比账面价值便宜了,就是负商誉,购买当期就可以赚得一笔利润。“买便宜了”虽然不是常态,但也有案例可循。
2018年半年报,均胜电子(600699.SH)录得9亿元非经常性收益,就是因为以便宜的价格买了日本高田公司。日本高田公司因汽车安全气囊事故,公司价值减损,均胜电子以110亿人民币的价格,买下账面价值120亿的资产。从而录入9亿净利润。
“有正向合并价差无需摊销,有负向合并价差却可以计入利润。这有碍于会计的‘审慎性’原则要素。而且减值测试主观性太强,企业有足够大的空间利用商誉进行利润调节,”上述会计师评论认为,回归到以前的商誉摊销,比现行做法更为合理。
A股商誉堰塞湖是如何长成的?
在A股历史上,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前,A股普遍面临的毒瘤,不是上市公司不断膨胀的商誉,而是不断缩水的净资产。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大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因而大股东在市值管理上做文章没有意义。彼时所见更多的是,上市公司从大股东处高价收购资产,即关联交易盛行,而非从非关联方收购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