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邓小洋,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就是商誉。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会计准则将商誉后续会计处理由摊销改成减值测试,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一致。
美国此前的会计准则商誉是按40年摊销的。1999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一个16号和17号意见书,主旨是将40年年限改成按20年限摊销向业界征询。没想到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的准则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2001年修改后的美国会计准则141号和142号竟取消了商誉摊销,改为每年做商誉减值测试了。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黄世忠教授回忆说,上世纪90年末,美国发生高科技企业合并浪潮,高并购溢价形成很多商誉,商誉摊销令许多企业利润无法覆盖和消化,于是利益集团集体游说美国国会,最终由并购产生的商誉不用摊销,只需每年做个减值测试。美国准则改完以后,国际准则也相应地修改了,我国为了与国际准则同步,也按减值测试法修改了合并商誉的后续会计处准准则,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奇葩的“虚拟”资产
商誉的本质,是透支未来,将未来可能赚到的利润当下就买单。而未来能不能赚到钱,不确定性太大。
按照现行企业合并和商誉相关会计准则,商誉是一项资产,但又有别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
它与别的资产一样,都需要公司花费财务成本购买或花费时间物力财力生产出来。可是它又与别的资产很不一样,别的资产都有各自的用途,无形资产比如软件可以使用,存货资产可以用来生产成产品,但商誉却派不了任何用场。
其他资产都有使用年限,而商誉这种存在,只要没有减值压力,就会一直摆在那里,永续存在。
可是商誉一旦做减值起来,直接100%通过减损净利润,从而严重毁损公司价值和公司业绩,而且商誉减值不得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所以连所得税都抵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