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企业基金会的形态在中国其实很特殊,虽然它已经存在了十年,但是还没有一个共通的定义,也没有一个共通的准则,它是我们广大的企业在摸索当中自己尝试出来的新形态。”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思劼说。
在“2018第一财经·善商业论坛暨首届中国企业基金会发展论坛”上,陈思劼与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伟尔集团中国总裁吕建中、郑卫宁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郑卫宁就“如何建立社会责任的新生态”进行了探讨,就当前国内企业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企业基金会与企业的关系、未来企业基金会的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
以下为对谈实录,内容整理自现场速记稿,未经讲话人审定:
陈思劼:残友集团的形态比较特殊,它的企业基金会和我们普通的企业基金会不太一样。
秦朔:我听了之后很触动,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我想到,其实企业基金会最早在美国的观念,就是赚钱需要多大的本领,花钱也需要多大的本领,他们把基金会看成花钱的事情。当然花钱主要是用于提供促进人成长的阶梯,要给人普惠的机会,所以主要用于教育、医疗,还有图书馆,这是最早的起源。
但是残友基金会的例子让我想到了他可以把我们传统的花钱的事情,变成一个挣钱的事情,说明天助自助者。即便是在这样的人群里,仍然可以通过有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去赢得他真正的尊严,我觉得这对整个社会的示范意义更大。当然从全社会的角度,也得给它一些独特的制度。
陈思劼:郑老师从1997年创办这个企业,它的本心就是要做一件善事,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竞善时代做企业基金会,首先要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企业到底为什么要善?如何在义和利之间找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