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年化4.5%智能存款盛行风险几何,收益权转让模式或难持续(3)

2018-12-20 09:27:5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存在多大风险?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此前称,智能存款类的高利率诀窍在于期限错配和配置资产的高利率,用资金池让定期存款“活期化”。

那么,通过期限转换与产品流通实现收益提升,是否面临一定合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徐承远认为,与传统的存款相比,此类产品存在风险,但对客户来说整体风险不大。

一方面,这类存款产品底层对应长期定期存款,运作形式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在监管层面可能面临合规风险。这类存款产品灵活支取依赖于第三方机构对定期存款收益权的受让,一旦民营银行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链条受阻,则这类存款产品的流动性也将打折扣。

另一方面,民营银行推出的这类存款产品底层均对应定期存款,性质上属于银行存款,保本保息且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客户承担风险较小。同时,这类存款产品流动性较好,客户可以在持有区间自主选择提前支取或到期支取,且两类支取方式的存款利率均提前确定。但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民营银行不能及时转让定期存款收益权,则客户将无法随时支取,这类存款产品期限可能转变为底层定期存款的期限而自然到期。

杨慧敏同样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讲,可能面临的风险就是不能及时支取,但等定期存款到期时,还是能够正常获得本息。从银行和第三方机构角度讲,当投资者出现大规模集中提取时,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不过一位国有大行的银行人士持有另外一种观点,近期其所在的银行三年大额存单年化收益才4.1%。民营银行推出来4.5%的产品收益太高了,这么高的成本银行很难一直承受的了,这种模式不可持续。

“智能存款市场化定价符合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但第三方转让机制隐含资金池及期限错配问题,势必面临转型。”一位业内人士称。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