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其中,“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潘建伟在列。
个子不高,身穿黑色衬衫和深色西装,英语流利,透着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这是潘建伟多年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他的头衔包括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量子信息科学得到迅猛发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量子信息技术可以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战略力量。
依托中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潘建伟团队在2017年实现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技术突破,包括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连通北京和维也纳的量子保密视频通话标志着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成功实现。
潘建伟曾表示:“世界各国都在做量子通信的发展规划,中国在国际量子通信领域之所以能处于领导者的地位,是因为十年前,我们就选择了从基础研究起步的艰难道路,掌握了核心技术,现在到了产业化阶段就不太会遇上‘卡脖子’的问题了。”
建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1996年,潘建伟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这位量子物理学世界级大师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他的答案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现在,他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回国后,潘建伟在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了量子实验室。他的团队取得了首次实现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隐形传态,首次实现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量子中继器,将单次激发量子存储时间提高了2个数量级,实现了对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等成果。合肥的量子通信城域试验网也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刘乃乐、汪喜林等通过调控六个光子的偏振、路径和轨道角动量三个自由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