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市开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希望通过努力,在未来10-15年的努力,中国能够构建有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网络。与此同时,希望在5-10年实现数百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对特定的问题计算能力超过目前全世界计算能力综合的100万倍。
当天,潘建伟的主旨演讲题目为《量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在演讲中,潘建伟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有两大发现,即量子论和相对论,这两个理论提出以后直接催生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
潘建伟称,为了进一步检验相对论,人类发展了非常精明的量子原子钟,利用它和相对论结合,给今天的导航奠定了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计算能力和网络感知能力,某种意义上量子力学不仅催生了它的诞生,本质上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基础。有位科学家说如果没有量子力学,人类马上就退回到了18世纪。
不过,潘建伟指出,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面临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第一,智能社会的到来,让人类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加大的要求,但目前网络危险遭遇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第二,依赖于计算复杂度的经典加密算法原则上都会破解,大概一百多年前有人做了一个怀疑,他说人没办法造出一个密码让我们破不掉,所以信息安全成了一个永久的话题。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势,人类对计算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但实际上人类现有的计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目前全世界计算能力的总和一年内只能由一个大数据库完成搜索,原来的晶体管原理不再适用。再者,人类如何解决能耗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陆朝阳、刘乃乐、汪喜林等通过调控六个光子的偏振、路径和轨道角动量三个自由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TechWeb】8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优步(Uber)周二宣布任命Nelson Chai为首席财务官,这是该公司自2015年以来的首位CFO
(原标题:量子计算研究进入快车道 “最后一公里”依然漫长) 本报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随着光量子比特纠缠的数字不断扩大,国内科学家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驶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