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在此国内外因素同时作用的复杂背景下,本报告引入金融巨灾风险指标(CATFIN)、系统性预期损失值(SES)、条件在险价值(△CoVaR)以及系统性风险指标(SRISK),结合公开宏观经济数据,度量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判断实体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这一阶段复杂局面下识别、监测与化解局部高风险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缓解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与建议。
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的度量
1.宏观层面:金融巨灾风险指标(CATFIN)在短期内激升,但未突破长期风险警戒阈。
对比于长期历史走势(2006/06~2018/10)(图1),中国金融体系的巨灾风险指标(CATFIN)在近期有上升的趋势,但未触及基于长期数据计算的风险警戒阈。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以及国内金融业改革与部分风险点释放给市场带来了恐慌情绪,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监管部门积极应对,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稳定市场,中国金融市场在近期内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截取2015年之后的数据来看,金融巨灾风险指标(CATFIN)在10月底陡增,突破了短期风险警戒阈,触及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时期的水平,但之后迅速回落至警戒阈以下,暂时没有形成持续的高风险区间。这值得监管部门密切关注、提前预防,高风险时段的持续将加剧风险的传导扩散,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实质性伤害。
本阶段宏观经济数据总体保持平稳,部分指标小幅下降。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6.5%,较一、二季度(6.8%,6.7%)小幅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第三季度略有上升,在9月份到达半年来的高点2.5%;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第三季度平均值5.97%,低于去年同期的6.33%。具有先导性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10月份录得50.2%,为今年最低值,同比下降2.7%;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也达到了今年最低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第三季度均值为5.40%,远低于去年同期的7.87%。部分前瞻性指标的下降体现出我国实体经济在当前承受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如果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点如此总结,经历过15年前那场非典危机的人们,可以更容易理解打赢这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和困难程度
在11月13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目前全球债务持续上升,股市估值处于历史高位,整个金融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在银行和保险机构风险情况呈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