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观点:化解股权质押危机,关键是监管大股东恶意套现(2)

2018-10-17 09:33:0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过去几年,随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已是“无股不押”。随着市场的持续下跌,股权质押风险俨然成了市场的一个“堰塞湖”,2018年四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将是股权质押到期规模的高峰期。根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9月底,沪深两市共有3526家公司均有不同程度的股权质押,其中,质押比例超过70%的上市公司共计16家。截至2018年10月12日, 市场质押股数6361亿股, 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接近10%, 市场质押市值5万亿元。其中大股东质押将近6000亿股,占所持有股份的7%。

由于质押比例较大个股的质押规模也相对较大,在平仓抛售的风险下,可能形成较强的负反馈效应,促使股价急剧下行。9月以来,已有16家公司发布了25份关于股权质押的风险公告。其中,有8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股份被强制平仓,另外8家则发布触及平仓线可能被平仓的风险提示。有关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共有近160起,截至9月27日,共有24家将部分股权转让国企,占涉及股权转让企业市值的18.7%左右。

化解股权质押风险的办法,眼下的救急之策就是找到资金来接下这些股权,防止股权质押爆仓之后的市场闪崩。深圳国资和险资的做法一方面是帮助这些民企化解股权质押爆仓风险,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以市场化的手段来防止市场闪崩,避免祸及普通投资者。应该说,这种做法是必要的,也是一种市场化的“救市”行动。但是,这种做法只是短期的无奈之举,并不是化解过度股权质押的常策,还是应该从制度上对股权质押进行限制,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盘旋A股市场上空多年的黑天鹅。

治本之策是抓紧时间重新修订股权质押规则。重新修订股权质押规则的原因,一定要放在A股市场结构性调整和估值结构重塑这一大背景下来认识。估值体系的重构,必然带来壳资源的消解和高估值题材股、垃圾股的下挫,因此股权质押隐患需加以高度重视。特别是高杠杆循环质押、高比例质押、高质押率质押、轻资产公司质押、高估值高PE股票质押、无主营忽悠式重组公司的质押等,处理不当,必将成为引发市场风险的黑天鹅。事实上,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面临爆仓,是没想到股价会跌这么多,一路补仓导致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大股东没有清醒认识到A股估值结构重塑这一大趋势。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