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文旅地产的“去地产化”挑战(2)

2018-09-21 16:18:5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不过,此前的失利伫立眼前,业内正在总结经验。与文旅地产再爆发一同出现的,是新的含义与挑战。

从业者早已发现,文旅地产要求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三者结合,以营销为导向的方式难以为继,以运营为导向、整合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模式或是解决之道。

“‘地产’是不可去掉的,文旅要重新再梳理、重新再洗牌。”APAX Group 川力企划集团CEO、Discovery探索极限主题公园主席Terence Chu并不隐晦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用文旅推动产业发展,把后端的开发部分做加法、做优化,如何把更优质的IP、更优质的内容融合运营到文旅配套中,是现阶段最大的难点。

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董亚平则主张“文化+旅游+城市运营商”。他说,有开发商用6000万港币建设了一个景区,10个月回收了6000万人民币;也有开发商用1.2亿元建设了26个村寨的文化村,10个月收回了1.5亿,靠门票和消费服务,这些都是很好的样本。

聚元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去地产化并不是完全地做减法归零,而是要创造一个新方式让地产和文旅项目有更好的结合,创造更多样化的收入。

目前,文旅地产分为主题公园(如华侨城、迪士尼)、自然景点风光、度假酒店别墅、文化旅游村镇等。相对壁垒更高的主题乐园,后三种是开发商更青睐的细分领域。

但无论哪一种,对比开发商擅长的高周转开发销售模式而言,均呈现出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以及利润薄的特点。

这样的背景之下,运营商需摒弃单一的销售为重、租赁房费门票等收入占比小的模式,更讲究多元盈利。

黄涛认为,必须跳出传统“卖房子”的盈利来源,转而去寻找门票收益、二次消费收益、相关配套产业收益等新的盈利模式。正是由于盈利模型的改变,在这个市场中诞生很多新的细分行业,比如文创产业。这些产业有比较活跃的生命力,拥有较强的变现能力。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