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人工智能无法全面取代人类(3)

2018-09-18 10:21:1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场景二:工业化机器人。

在公众意识中,最能够与人类劳力构成竞争关系的,恐怕就是工业机器人了。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工业化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前者的“智能”其实并不高。譬如,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所建立的特斯拉汽车的高自动化汽车装配线,虽然使用了大量的装配机器人,但是它们的运作完全以人类熟练工的“模板动作”为复制对象,无法像人类员工那样根据不同的车型作出变通。对于这样的机器人的使用虽然能够节省人力,但是其存在依然得预设人类劳动模板的存在,因此依然是依附在皮上的毛而已。说这样的机器取代了人类,还不如说是人类自己的复制品取代了人类。笔者并不认为目下工业机器人的进步具有本质上的历史创新意义。

场景三:机器翻译。

目前“科大讯飞”、“谷歌翻译”等软件在双语自动化翻译方面为民众提供的便利,当然是值得嘉许的,但认为这些产品不久后就会消灭人类译员,则显得过于乐观了。

第一,人类译员的市场一般对应于高端的商贸活动与司法咨询活动,而这些活动所需要的翻译质量相对也比较高。相比之下,目前机器翻译最胜任的任务乃是简单旅游用外语翻译,与高端商贸与司法咨询活动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因此也无法取代高端翻译人才。

第二,目前主流机器翻译系统的运行,都不得不大量“剥削”人类既有的翻译案例,而无法有效应对比较小众的翻译需求——比如俚语翻译、小专业领域内的翻译,等等。“了解相关的文化与专业的背景知识”这一点却恰恰是目下的机器翻译系统很难做到的。

场景四:家政服务员。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研发机器人家政服务员的必要性显然也就变得日益急迫起来。但目下的“智能家居”研究依然离“取代人类家政服务员”这个目标非常遥远。譬如,一个足够智能的家政服务系统应当能够听得懂人类的指令,而不需要人类对其进行再编程,这就预设了家政服务系统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但正如我们刚才所看到的,目下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还是有点不尽如人意的。此外,一个足够智能的家政服务系统还应当有能力在彼此冲突的用户指令之间进行协调——譬如既要“让房间显得井井有条”,又要“让关键性物品变得容易被用户所获取”。这样高级的能力显然需要系统具备相当高的自主决策规划能力与目标设定能力,而这显然也超出了目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实。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